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这番评论对中国而言不失为及时的提醒。稀土等资源牌虽能在短期内形成反制、迫使美方暂时妥协,但长期来看,随着美国及其盟友逐步构建替代供应链,其功效必然逐步衰减。反观高端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中国当前面临的 “卡脖子” 困境,绝非短期能够突破,长期来看也障碍重重,涉及技术积累、产业链协同、人才储备等多重难题,投入大且挑战多。 这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中国必须保持的清醒认知。既要看到自身在部分领域的优势,不妄自菲薄;更要正视科技领域的差距,不盲目乐观,唯有锚定核心短板持续发力、自主创新,才能稳步破解发展难题。 联合早报的评论虽略显绝对,却精准点透了当前中美科技博弈的核心矛盾——资源反制是“短效止痛药”,自主创新才是“长效救命方”。美国拉拢盟友构建替代供应链的动作确实迅猛,在稀土领域,美国已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重启老旧矿山,欧盟也在加大稀土回收技术研发,试图将对中国的依赖度从目前的90%降至2030年的50%以下。这种布局背后,是其在高端制造、技术标准上的长期积累,短期内确实能给中国的反制带来压力。 但要说中国“完全没有把握”追赶,未免低估了我们的韧性与智慧。科技竞争从来不是单点冲刺,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赛跑。在半导体领域,我们虽在3nm以下高端制程和EUV光刻机上受制于人,但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已占据全球70%的需求份额,中芯国际2025年将把28nm产能提升至每月20万片,足以支撑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关键领域的供给。更关键的是,华为昇腾910B芯片在AI推理场景中性能已达英伟达A100的80%,用差异化竞争撕开了高端芯片的垄断缺口。 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差距,正在被持续的投入和创新一点点填补。美国在AI领域的私营资本投入是中国的12倍,顶尖模型数量近乎3倍,但中国的AI算力集群正迎头赶上,2025年总算力预计达12EFLOPS,较2023年增长3倍,在智慧城市、工业质检等垂直场景的应用渗透率已超50%。量子计算领域,我们虽在纠错技术上落后美国约2年,但“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76个光子的突破,量子通信骨干网的建设更是全球领跑,形成了“一条腿快跑、一条腿追赶”的格局。 资源牌的局限性确实需要警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还手之力。中国在新能源电池、光伏产业的全产业链优势,是美国短期内难以复制的——2023年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80%,光伏各环节市占率均超80%,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让美国即便有《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替代。6G赛道上,我们的全频段光电融合系统已实现国际领先,天地一体网络的技术验证精度达亚纳秒级,正与美国主导的联盟展开标准主导权的博弈。 正视差距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发力。美国的科技优势源于数十年的积累,我们的追赶必然要付出更高成本、经历更长周期,但这恰恰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5G领跑再到新能源崛起,中国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过。当前,我们在EDA工具、高端光刻胶等“卡脖子”环节的自给率虽不足10%,但北方华创、安集科技等企业的突破正在加速,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强力牵引,正在形成创新的合力。 科技竞争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联合早报的提醒值得我们警醒,但不必因此陷入焦虑。中国的底气,在于我们既能清醒认识差距,又能保持战略定力;既不放弃资源反制的短期手段,更不松懈自主创新的长期目标。只要我们锚定核心短板,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完善产业链协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毕竟,历史已经证明,越是被封锁、被打压,中国就越能爆发出惊人的创新力量,这场科技博弈,我们稳扎稳打,终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