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周女士移植了自己7岁儿子的肾,最终重获新生,而她的儿子却离开了人世,儿子生前最后一句话:我是妈妈的男子汉,我死后让妈妈替我活着。 主要信源:(中国广播网——绝症儿子为尿毒症母亲捐肾感动无数网友) 2014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 周璐缓缓睁开双眼,消毒水的气味瞬间唤醒了她的意识。 她下意识地将手放在左侧腹部,那里带着轻微的刺痛感,却涌动着一股奇妙的生命力。 这个崭新的肾脏,来自她七岁的儿子天天,此刻正在她的身体里继续跳动。 三个月前,这个家庭还沉浸在双重的病痛阴影中。 周璐的尿毒症已经发展到必须每周进行三次血液透析的程度,每次透析都要持续四个小时。 而她的儿子天天则面临着脑瘤复发的噩运,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他的视力越来越差。 医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奶奶陆元秀奔波于两个病房之间的身影,她的脚步总是显得格外沉重。 天天是个特别的孩子。 虽然年仅七岁,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懂事。 在妈妈做透析的时候,他总是安静地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等待,小手紧紧攥着给妈妈准备的糖果。 即使在自己病情恶化、视力开始模糊的时候,他最先关心的仍然是妈妈今天有没有好受一些。 护士们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那么小就知道心疼人。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夜。 天天因为肿瘤压迫神经突然昏迷,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生摇着头告诉家属,孩子的病情已经不可逆转。 就是在那个夜晚,陆元秀红着眼眶对周璐说出了那个艰难的建议。 病房外的走廊寂静无声,只有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穿透墙壁。 令人意外的是,昏迷醒来的天天似乎感知到了什么。 他用虚弱的声音对奶奶说: "我想永远和妈妈在一起。"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这个七岁孩子的心愿,最终促成了一个感人的决定。 医院伦理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最终批准了这场特殊的器官捐献手术。 手术当天,医院的气氛格外凝重。 天天被推进手术室前,还对着奶奶露出一个苍白的微笑。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手术室里,周璐正在接受术前准备。 她闭着眼睛,泪水无声地滑过脸颊,既是因为即将获得新生的希望,更是因为永远失去爱子的悲痛。 手术室外的等候区,陆元秀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着手术顺利。 移植手术持续了六个小时。 当天天健康的肾脏被成功植入周璐体内时,监测仪器显示新肾脏几乎立即开始正常工作。 主刀医生欣慰地表示,这是他从医多年来见过的最成功的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之一。 这个来自儿子的礼物,让周璐的生命得以延续。 术后的康复过程并不轻松。周璐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每天都要监测各项指标。 但最艰难的是心理上的调适。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儿子的音容笑貌。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写日记,记录对天天的思念,也记录着重获新生的感悟。 此后的日子里,周璐经历着复杂的情感波动。 每当抚摸腹部的伤疤,她仿佛能感受到天天的存在。 她开始积极参与器官捐献宣传公益活动,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在一次分享会上,她动情地说: "我的生命因为天天的爱而延续,而我要带着这份爱更好地活下去。" 她的故事感动了现场很多人,当场就有十余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这个故事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 医学专家指出,亲属间的器官移植虽然存在,但像这样年幼的捐献者确实少见。 武汉大学医学院的伦理学教授指出,这个案例不仅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更引发了医学界关于未成年人器官捐献伦理问题的新思考。 通过器官捐献,让爱以特殊的形式存在,这个案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如今,周璐每天都会去江边散步,那是天天生前最喜欢的地方。 江风拂过她的发梢,她总会想起儿子灿烂的笑容。 虽然天人永隔,但她知道,天天从未真正离开。 他化作她生命的一部分,继续陪伴着她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带着天天最爱的玩具去看他,告诉他妈妈很好,让他不要牵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