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商人订购了1万箱100克的罐头,可供货商却把罐头错装成了150克,还表示多出来的不收费,而这个商人却坚持退货,被同行嘲笑“有便宜不占,脑子进水了”!结果三天后,笑话他的人损失惨重,唯有这个商人赚了50万美元。 前几年长滩港那回扣货事件,在我们外贸群里炸了好几天。 三个做食品贸易的老板,拉着满满几集装箱罐头去报关,结果海关开箱一查,当场就把货扣了,还开了几十万美金的罚单,最后这几个人不仅没赚到钱,连前期垫的本钱都赔光了。 没人想到,跟他们订了同一批货的美国商人西蒙,却在同期赚了50万美元。 同样是从那家供货商拿蘑菇罐头,怎么有人栽了跟头,有人却赚了钱? 后来圈子里慢慢捋清楚了前因后果,才发现问题出在“要不要占那点便宜”上。 事情得从三个月前的订单说起。 西蒙在加州做食品进出口多年,当时跟供货商签的是1万箱蘑菇罐头,每箱20罐,每罐100克,合同里连包装上的克数标识都写得明明白白。 跟他一起签单的,就是后来被扣货的那三个同行,大家当时都觉得这是笔稳当的常规生意。 到了提货日,西蒙去洛杉矶的仓库验这批货,一打开箱子就发现不对——罐头罐身印的是150克,比合同里多了整整50克。 供货商的人赶来后,笑着说是工人装错了,还拍胸脯说“多出来的不算钱,还按原合同价结,就当给您赔罪”。 那三个同行一听这话,当场就乐了,围着西蒙说“这不是白捡一半货吗?你还犹豫啥”,有人甚至调侃他“做买卖太死脑筋”。 可西蒙没松口,只跟供货商说“合同写的100克,我就要100克的货,要么48小时内换对,要么按合同赔延误损失”。 供货商劝了半天没劝动,只能答应换货。 那三个同行也不等了,各自提了150克的罐头先走了,走的时候还回头说“你等着后悔吧”。 谁知道,后悔的是他们自己——货到海关后,因为实际重量150克跟申报的100克对不上,被认定是虚假申报,怀疑逃税,直接扣货罚款。 而西蒙这边,换好的100克罐头按时送到海关,申报信息跟实物一点不差,顺利通关。 那会儿正好是当地餐饮旺季,蘑菇罐头需求量大,同行的货全被扣了,市面上就他有货,下游餐厅、超市都找他拿货,最后净赚50万。 后来大家才知道,供货商那“装错货”根本不是意外,是跟海关联手设的局,就想测测谁会为了小利破规矩。 其实外贸圈里这种事不少见。 去年浙江有家做服装外贸的公司,跟江苏供货商订纯棉面料,合同写的“无瑕疵、180g/㎡”,提货时供货商说多了几卷有轻微勾丝的,免费送。 一起订的两家小厂赶紧拉走,可这家浙江公司没要,坚持要合格面料。 后来那两家小厂因为面料问题,货被德国客户退货,赔了不少钱,而浙江公司却靠合格货拿到了长期订单。 还有个犹太服装商的事更让人印象深。 十年前他接了欧洲1万套制服的订单,报价低,只有海运能保本,合同还写了“遇不可抗力可延期”。 结果装船前遇飓风,轮船没法出海,他没申请延期,反而自费包机空运,倒赔1万美金,却靠这举动赢得了欧洲公司的长期合作,后来赚的钱是当初赔的几十倍。 后来才知道,西蒙那笔罐头生意,还被收录进了《塔木德》——就是犹太人常读的商业智慧书,爱因斯坦还说过“犹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里”。 现在想想,这些能长久做下去的商人,不是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他们知道“便宜背后往往有坑”。 就像现在直播间里,有些主播拿着“巨无霸罐头”样品卖货,消费者收到却只有巴掌大,跟当初供货商“错装罐头”本质一样,都是规格不符。 说到底,不管是做外贸还是日常消费,“不贪意外便宜”都是最实在的规矩,守得住规矩,才能走得远。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