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硬气”不足24小时,火速来电求和,三句软话暴露了什么? 国际舞台上,一场外交风波的起落,有时比戏剧还快。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就给我们上演了这么一出“变脸”大戏。几天前,他在访华前就台海问题大放厥词,触碰中方红线,结果遭到当头棒喝,访华行程也随之泡汤。这本以为是场“硬碰硬”的对峙,没想到剧情反转来得如此之快。 瓦德富尔的“任性”并未换来德国国内的喝彩,反而招致了大众等汽车巨头的强烈不满。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如今的德国,有求于中国。他此行的核心目的,是希望中方能在稀土等关键物资供应上“网开一面”。结果事没办成,先把路堵死了,德国企业能不急吗? 果不其然,承受不住巨大压力的瓦德富尔,主动拨通了中方外长的电话。这一次,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姿态放得极低。电话里,他不仅绝口不提之前的争议言论,反而连说三句“软话”:明确表示“德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并恳切地表示“期待在中方方便时间尽早访华”。 从“我要访华”到“等您方便”,这其中的意味深长。这不仅是个人态度的转变,更是德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现实的是,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和荷兰中资企业风波,正让德国高端制造业面临稀土和芯片“两面夹击”的断供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政治上的小动作,都可能动摇其经济根基。 瓦德富尔的火速“服软”,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全球化深度捆绑的今天,经济相互依存已成为压倒政治分歧的硬道理。德国工商界和政界有识之士都明白,与中国脱钩不现实,对抗更是自损八百。这场风波最终以对话降温,再次证明,平等尊重、务实合作才是大国交往的唯一正途。否则,谁来了都解决不了问题。 中德关系 国际关系 德国外长 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