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又立功了! 别以为这只是一句普通的夸赞,这位63岁的学者身上,藏着

扬扬妈妈 2025-11-08 23:51:55

高志凯教授又立功了! 别以为这只是一句普通的夸赞,这位63岁的学者身上,藏着太多让人竖大拇指的硬实力——既能在国际舞台上舌战群儒,又能扎根乡土为抗战老兵抢存记忆,这样的"双面担当",放眼当下真没几个! 很多人知道他是国际论坛上的"外交名嘴",却未必清楚他15岁就跳级读大学,23岁就成了邓公的贴身翻译,这份履历本身就是传奇。去年多哈论坛上,有叙利亚学生拿新疆问题故意刁难,换别人可能还在苦口婆心解释,他直接一句"你的国家都快家破人亡了,回去好好学习怎么救国吧",既戳破了对方的别有用心,又没给虚伪的质问留半点余地,这反应速度和立场坚定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今年达沃斯金融论坛上,他全程脱稿的英文演讲,逻辑密得像织网,幽默里还带着锋芒,连外媒都忍不住感叹中国学者的自信太震撼,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不靠喊口号,全凭真本事。 更绝的是他的"辩论艺术",从不用激烈言辞,却能一针见血。面对非洲留学生指责中国援建非洲"不无偿就是虚伪",他四两拨千斤:"非洲被殖民几百年没人提无偿,中国帮建学校医院反倒成罪状",末了还补了个方言梗,"您这问题让我想起老家养的芦花鸡,吃的是草,下完蛋还要被嫌蛋小",既怼得对方哑口无言,又让围观者会心一笑,这种把中国智慧融入方言俚语的功力,真的太圈粉!作为全球化智库副主任,他的专业更是没话说,解读"福建舰"时,直接点出电磁弹射技术的核心优势——美国搞不定还想回头搞蒸汽弹射,结果生产蒸汽弹射器的公司早就破产,子公司反倒成了北京国企,这种硬核知识点一抛,谁还敢质疑中国的军工实力? 你以为他只专注于国际事务?那就大错特错了。2012年的一次寻访,让他彻底踏上了为抗战老兵"抢记忆"的道路。当时他带路帮宁波志愿者找永嘉深山里的周老,那位亲历长沙会战的90多岁老人,坐在简陋的竹椅上,满脸沟壑、眼神浑浊,战争的痕迹在他身上刻得太深,高志凯当场就被震撼到了——原来历史从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带着的伤痛。可几个月后他带着慰问品再去,迎接他的却是邻居一句"前几天走了",没拍到一张照片、没记录一句生平,这份遗憾像铁锤砸在他心上,也让他立下誓言:必须抢在时间前面,留住更多老兵的故事。 没有经费、没有支持,最初就三五个人,开车加油都得AA制,可高志凯没打退堂鼓。他自费印海报,贴遍农贸市场、公交站台、医院门口,生怕错过任何一条线索;在QQ群发帖、联系媒体,只要有消息就立刻出发,就怕重演周老的遗憾。那年冬天,他咬牙买了辆车,从此崎岖山路、泥泞乡道,这辆车陪着他跑遍了浙南山野,把一个个散落的老兵故事捡回来。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加入,大学生、企业员工、个体老板,最多时队伍扩充到500多人,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大金主",却凭着一股热乎劲坚持了12年。 寻访哪有那么容易?很多老兵把战场经历埋在心底一辈子,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曾浴血奋战。高志凯和志愿者们就一遍遍上门,送米送油送药品,陪着老人聊家常,帮着种菜收菜,甚至爬梯子修补漏水的屋顶。老人生病,他们全程陪护;老人生日,他们带着蛋糕祝寿,这份真心实意,终于敲开了老兵们的心门。志愿队里有个"方言通"管朝涛,会说7种方言,碰到听不懂普通话的老兵,就一种种切换,直到老人眼睛一亮——泰顺的吴方库老人,就是被庆元话勾起了记忆,紧紧攥着管朝涛的手,滔滔不绝说起少年参军、战友牺牲的往事,泪水打湿了眼眶,那场景谁看了都动容。 12年时间,他们寻访了近200位抗战老兵,留下160多份口述记录、上百张肖像照片。乡土作家包建程跟着他们采风,用录音笔和笔记本,把老兵的原话一字一句记下来,不修饰、不夸张,只为还原"活着的人"的故事。2015年《走访抗战老兵手记》出版,首发式上十几位老兵被搀扶而来,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封面,林品濂老人像孩子般哈哈大笑,可谁都知道,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随时变成遗憾——如今健在的老兵只剩14位,平均年龄超过102岁。 有人说高志凯"不务正业",国际专家不好好做,跑去山里找老兵。可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珍贵的担当:在国际舞台上,他用专业捍卫国家尊严,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力与智慧;在乡土之间,他用真心守护民族记忆,让老兵们的牺牲不被遗忘。12年寻访路,12年外交情,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坚守——既要抬头看世界,也要低头念故人。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抗战老兵的故事,甚至对国家的发展成就缺乏认知。高志凯的存在,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过去的铁血岁月,一边通向未来的大国担当。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者,既能在高端论坛挥斥方遒,也能在田间地头躬身力行;既懂国际规则,也守民族根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6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