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一个“脑壳不正常”的!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最近发表了一些强硬言论,提到如果中欧贸易继续下滑,欧洲方面可能采取报复措施,还强调要保护本土产业,这些话表面上是警告,实际上有些空洞,因为德国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很深,特别是在汽车和化工这些重要行业,如果真的实施报复,反而会先损害德国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显然不太划算。 这件事并不单独发生,德国女外长上个月想来中国访问,结果没能进入中国,现在他们的央行行长又站出来发表强硬言论,这两个人一个负责金融事务一个负责对外关系,都在对华政策上加紧行动,可是他们之间没有协调一致,一边受到经济现实的牵制不敢真正切断联系,另一边出于政治情绪又要做出姿态,这种内外不一致的情况让外界看着都觉得累。 德国工商总会的数据摆在那里,对华出口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但企业心里清楚,真要砍掉中国这边的合作,订单只会变得更少,经济部内部调查也显示,八成以上中小企业根本不想动供应链,政客说要“去风险”,工厂老板却只关心能不能按时交货,成本能不能控制住,政客讲话可以冲动,工厂不能跟着随便折腾。 欧盟内部意见很不一致,德国主张推动全面脱钩,法国和意大利却只想在关键领域设限,荷兰则通过技术绑定限制芯片设备出口,德国央行以金融安全为名推进政治议程,这种做法与欧盟官方反对零和博弈的立场相冲突,表明欧盟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策略,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最终会对所有成员造成不利影响。 中方至今没有作出回应,也没有取消德国副总理拜尔的访华安排,这种态度很清楚地表明,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不理会外界的言论。德国方面的激烈表态既没有得到本国财经界的支持,也没有获得欧盟其他国家的呼应,实际上只是单方面的发声,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市场更看重实际的订单而非空洞的口号,宝马和西门子继续在上海扩大生产规模,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政策与商业是两回事,生意仍需照常进行。 德国那边越是热闹,中国这边就越显得平静,这种对比确实有趣,有时候保持沉默,反而比任何行动都来得有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