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刷到两条文 全是关于川的 看完我攥着手机哭到鼻尖发红。 你们知道吗?川的家里人从来不说“我要守什么”——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班长,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别忘穿暖点,还有,别怂”;爸爸是缉毒警,牺牲时口袋里装着没寄出去的生日卡片,写着“儿子,等我回家教你骑自行车”;妈妈在社区做了二十年网格员,连楼下阿婆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她都会提前三天记在日历上。 所以川的“轴”不是天生的——上次见着高年级堵着学弟要零花钱,他冲上去挡在前面时,肯定想起爷爷说的“别怂”;学校里有人冒领贫困补助,他拍着年级办的桌子举报时,肯定记着爸爸说的“别让坏事儿藏着”。 可9月6号之后,他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图书馆的位置还留着他画满重点的高数书,食堂阿姨每天把红烧肉留到打烊,连他喂了半年的流浪猫都还在教学楼底下转圈——可他就是没消息。 我越想越难受:为什么一个把“家里人教的热乎劲儿”端出来的孩子,要被卷进没头没尾的漩涡里?他该在教室跟同桌抢着抄笔记,该在操场跟兄弟打半场篮球,该在毕业那天抱着毕业证跟妈妈拍张笑到眯眼的照片——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句“我没事”都没法说。 其实我们要的哪是什么“大动静”?不过是想看见那个揣着热乎劲儿的男孩,回到学校把书读完,像所有普通学生一样,把青春的尾巴攥在自己手里。 最后想跟川说:要是你能刷到这条,哪怕发个“嗯”都行;也想跟所有看见的人说——咱们替他喊一嗓子吧:让那个没丢了家里人“热乎气儿”的孩子,安安静静把学上完,好不好? 你们说,川会不会听见?评论区留个“等川回来”,咱们攒着这口气,等他站在操场喊“我回来了”的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