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航母的背后,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坚定脚步,而海峡对岸的惊呼声中,一场新的海洋格局正在形成。 11月5日,海南三亚某军港,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这艘舷号为“18”的巨舰,不仅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更以常规动力搭配电磁弹射的独到技术路径,引发全球关注。 当福建舰正式入列的消息传出,海峡对岸的台湾媒体和专家却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第四艘”航母,岛内舆论惊呼:“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01 技术飞跃:电磁弹射的领先之道 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实现了从滑跃起飞到弹射起飞的代际跨越。 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这一转变带来了三大变革:舰载机作战能力大幅提升、航母作战效率大幅提高、航母编队构成远海作战体系。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仅需90秒就能将一架歼-15T战斗机发射出去,每日最大起降能力可达270-300架次,远超前两艘航母。 与美国“福特”号航母相比,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走了不同的技术路径。 军事专家傅前哨介绍,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供电系统,能量利用率达70%-80%,高于“福特”号的60%-70%,且安全可靠性更高。 “我预测,福建舰将成为世界上首个能同时搭载舰载战斗机、舰载预警机、舰载无人加油机、舰载教练机和舰载无人机的航空母舰。”傅前哨这样评价。 02 战略意义:远海防卫的关键一步 福建舰的入列,意味着中国海上力量投送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玉渊谭天分析指出,全球船舶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就在中国周边,中国经济的“主动脉”依赖于海运。 福建舰的出现,将使中国海上贸易保护从近海延伸到远洋。 与前两艘航母不同,福建舰凭借其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和固定翼预警机,能够真正走向远海。 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对福建舰而言,“远海”可能意味着关岛附近海域、夏威夷附近海域,甚至是澳大利亚附近的海域。 这种远海防卫能力的提升,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03 台海反响:从震撼到理性认知 福建舰入列的消息在台湾岛内引发强烈反响。 台当局防务部门试图淡化事件,称福建舰仍需继续训练才能具备战力。 然而,岛内智库学者已经看清形势,中华战略学会学者张竞直言,福建舰入列标志着台海军事实力已严重失衡,呼吁台湾民众不要再对“两岸军备竞赛”怀抱任何幻想。 台前外事官员介文汲在节目中分析,福建舰最特点是其三条电磁弹射跑道,一旦大陆进入“三航母时代”,就意味随时有两艘航母处于战备状态,将形成极强大的吓阻能力。 更引人关注的是,岛内舆论已经跳过福建舰,开始热议中国第四艘航母。 台退役将领张延廷在节目中表示,2025年福建舰才成军,第四艘核动力航母“两年后就要出来了”,且吨位更大、空间更大、舰载机更多。 04 体系革新:三航母时代的战略部署 随着福建舰入列,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海上攻防体系迎来全新升级。 福建舰与山东舰同泊三亚军港的画面,展现了中国海军在南海的战略布局。 南海作为中国最深、最广阔的海域,其复杂海况与战略价值,使之成为航母实战化训练的理想场所。 三航母的配置初步实现了 “一艘执行任务、一艘维护整备、一艘随时支援” 的良性循环。 军事专家兰顺正指出,福建舰入列只是中国常态化部署航母的第一步。 随着航母数量的增加,中国将真正实现航母在某个点位上的长期、常态存在。 05 未来展望:第四艘航母的想象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航母的吨位可能达到惊人的11万至12万吨,并配备4条先进的电磁弹射器,旨在与全球最先进的航母相媲美。 军事专家傅前哨预测,中国下一艘航母的排水量肯定会到10万吨以上,但他个人认为仍将是常规动力。 不过,他也强调,以中国目前的技术储备,研发一款核动力航母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会像美国那样搞全球争霸,搞这么多的航母,也养不起”。 福建舰从2022年6月下水到正式入列,仅用了三年多时间,而美国“福特”号从舾装到服役花费了超过2200天。 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谈及福建舰时曾动情地说,福建舰经过台湾海峡有一定象征意义,“因为它叫福建舰,台湾海峡就是福建和台湾。” 当福建舰的航迹驶向深蓝,它不仅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海洋梦想,更为这片海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