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性侵认定工伤:进步之下的制度拷问与现实困局 浙江安吉“女子出差遭客户猥亵”事件的工伤认定,让小宁成为国内第二例获此认定的职场性侵受害者,紧随2024年天津崔丽丽案之后。这一结论既是个体维权的突破,更折射出职场权益保障体系在适配现代职场场景中的艰难前行。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间,63%的职场相关性侵案件发生在出差、客户接待等非传统办公场景,47%的侵害来自客户或合作方。小宁因执行工作任务入住客户安排的酒店而遭侵害,恰恰暴露了传统工伤认定中“工作场所”“工作原因”的界定盲区——现代职场场景早已突破物理办公空间,而制度认知的滞后让许多受害者陷入维权困境。 两起认定案例的进步值得肯定,但“个案化”的稀缺性更引人深思。同类案件中,举证难、“工作原因”界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让多数受害者难以获得工伤认定。更讽刺的是,《2024年中国职场安全现状报告》显示,仅28%的企业制定了职场性侵防治制度,不足15%的企业提供相关培训,91%的企业未明确出差安全保障责任。 职场安全不应是少数人的幸运。唯有明确“工作关联场景”的认定标准,压实企业安全保障主体责任,摒弃“重业务轻安全”的职场文化,才能让工伤认定真正覆盖所有合理工作场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安心的环境中奋斗,这正是两起案例留给制度完善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命题。性侵认定 性侵获工伤 强奸工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