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起义失败后,被蒋介石下令处决的张丕烈船长的一张罕见照片,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无怨无悔。 1950年7月12日凌晨,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沙堆旁,53岁的张丕烈昂首站立,看着脚下凹凸不平的地面,他平静开口:要站到平坦处赴死。 身边的严敦烨跟着附和:“ 我也要站到平坦的地方!”两人目光坚定,没有丝毫畏惧。 枪声响起,两位海员用生命践行了“弃暗投明,决不回头”的誓言。 这位1898年生于上海崇明的船长,号伟军,后来成为新中国上海追认的第一位海员革命烈士,他的故事藏着一段碧海丹心的壮阔历史。 张丕烈早年在招商局当船长,1948年接手“海辰”轮时,日子已经不太平。 国民党败兵征用船舶撤退,把船上糟蹋得脏臭不堪,船员伙食被抢光,还常遭辱骂殴打。 张丕烈看在眼里,心里对这个腐败政权的恨意越来越深。 他住招商新村2号,邻居正是后来领导“海辽”轮首义的方枕流,两人日常的交流,悄悄埋下了正义的种子。 1949年初,国民党强迫他驾船撤离上海,临别时他对女儿张月如说会很快回来,这份承诺成了他后来坚守的信念。 上海解放前夕,“海辰”轮驶到日本,张丕烈提笔给女儿写了两封信,反复叮嘱妻子别迁去台湾,认准招商新村2号,自己不久就回上海。 那些日子,他在香港听到不少上海解放后的消息,得知妻子女儿搬回了老房子,女儿还领到了自己的薪水,人民政府对海员的关心让他心里暖烘烘的。 香港报纸上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报道,加上上海招商总局副总经理黄慕宗的广播号召,让他越发向往光明。 1949年7月,“海辰”轮在香港遇上“海辽”轮,张丕烈和严敦烨与方枕流同桌吃饭,听对方说起接受地下党指示准备起义的计划,三人举杯约定要回上海为解放事业做事。 10月初,“海辽”轮成功起义的通电传到“海辰”轮,张丕烈读了一遍又一遍,下定决心要走同样的路。 他跟严敦烨商量后,派业务主任老张偷偷去香港对接中共地下组织。 那时台湾当局对船舶管控极严,军舰在沿海游弋巡查,可张丕烈心意已决,他让严敦烨去打听船员想法,只要有50人愿意,就敢冒险一试。 严敦烨在船员中传播“海辽”轮的捷讯,张丕烈则给大家吃定心丸:真遇上军舰拦截,所有责任全算他的。 1950年3月,“海辰”轮驶到日本吴港卸货,张丕烈拿出3000日元,让严敦烨租旅馆开动员会,到会船员纷纷签名支持起义,归航青岛的计划就此敲定。 谁也没想到,船上的饭老板王荫生坏了大事,这人长期克扣船员伙食,被大家骂作“饭乌龟”,一直怀恨在心。 他听说船要开去青岛,又带着偷渡者和走私物想往高雄走,便偷偷让在宪兵司令部当差的儿子告密。 “海辰”轮驶离吴港后,本该向南去高雄,张丕烈却改向西航行,很快被国民党军舰发现拦截。 无奈之下,船只能被迫驶向高雄港。 靠岸后,藏在船尾舱的偷渡者暴露,王荫生的儿子带着宪兵登船,3月22日这天,张丕烈、严敦烨等人被戴上手铐抓走。 面对严刑拷打,两人咬紧牙关,没牵连任何一位船员,后来被押往台北监狱。 5月30日,军事法院以“准备发动叛乱”定罪,蒋介石下令改为死刑。 消息传到上海,美国之音的广播和海外来信还原了事情经过。 1950年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核实情况后,指令为两人抚恤,海员工会在国恩禅寺召开追悼大会,轮船总公司军管会送的挽联“为国牺牲,功垂史册”道尽了众人的敬意。 1952年2月,毛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送到张丕烈家人手中,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这份迟到的荣誉,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张丕烈看透了国民党腐败本质,他见过船员们的苦难,听过解放区的光明,心里装着对家人的牵挂,更藏着对家国的忠诚。 他是那个年代无数渴望回归大陆的海员的缩影,“海辽”轮的成功、地下党的策反、船员们的响应,都是他前行的力量。 追授烈士的荣誉,不只是给家属一个交代,更是让历史记住正义。 张丕烈用生命证明,真正的英雄敢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敢于为信念献出一切。 如今岁月静好,那些像张丕烈一样的先烈,正是这份安宁的守护者。 他们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褪色,反而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明,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力量。 碧海丹心照九州,英雄壮举永不朽。 那些为家国大义献出生命的人,永远会被历史铭记,被后人敬仰。 张丕烈用53年的人生,书写了一段忠于祖国、坚守正义的传奇。 【评论区聊聊】向张丕烈烈士致敬! (信源:英雄船长张丕烈血洒台北——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