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高达360万件!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的岁月里,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绝非简单的财物抢夺,而是对华夏文明传承的蓄意破坏。 甲午战争后,日本借着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明目张胆劫掠清宫、庙宇中的珍贵文物。 1931年全面侵华后,更是变本加厉,成立“金百合计划”等专门机构,还派遣伪装成“考察团”“探险队”的队伍,提前摸清中国古墓位置、文物分布,为系统性掠夺铺路。 那些年,日军的铁蹄踏遍华夏大地,北方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南方的良渚遗址、三星堆,还有北京故宫、山西永乐宫等文化重地,无一幸免。 他们盗掘古墓,将里面的青铜器、玉器洗劫一空;挨家挨户搜刮民间古籍字画,百姓藏在墙缝、地窖里的宝贝,要么被抢要么被毁。 更拆毁古建筑,盗走清宫琉璃瓦、宫殿木雕构件,甚至刮下佛像、古建筑上的镀金熔化换钱。 最令人痛心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当年在转运中被日军截获后下落不明,成了全民族的永久遗憾。 仅官方统计数据就足以触目惊心:1931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日本自报掠夺文物达360万件,另有1879箱专门打包的文化财产,流落民间的文物数量根本无法估算。 甲午战争后至194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撰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足足1400多页、180万字。 收录了15245件珍稀文物,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官窑,从宋元书画到唐代佛经,每一件都承载着民族记忆。 东京国立博物馆作为日本最大的博物馆,实则是中国流失文物的“最大仓库”。 馆内十万件藏品中,中国文物占了一万件,整整十分之一。 专门陈列东方文物的东洋馆里,11个展馆中有6个专属中国文物,展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玉斧、玉璧,一直延伸到近代,完整串联起中国几千年文明史。 馆中的中国文物堪称“国宝集合”:商周时期的饕餮纹铜鼎、青铜钺,铭文清晰可辨,是研究古代礼制的关键史料; 唐代三彩骆驼、三彩马,造型饱满、釉色鲜亮,尽显盛唐气象; 明清官窑瓷器更是琳琅满目,元青花莲池纹大盘、明宣德青花钵、清乾隆粉彩瓶,件件都是如今的天价珍品。 更珍稀的是那些孤品——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李迪《红白芙蓉图》等四幅宋元书画,被日本奉为“国宝”且禁止拍照; 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全世界仅存三件完整品,全藏于日本,黑釉表面的星点在阳光下能变幻出红蓝绿等色彩,被日本人称作“碗中宇宙”,现代科技也无法仿制。 南朝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存世唯一墨迹本,国内仅有复制品;唐代石佛造像甚至能查出制作人姓名,工艺精湛、史料价值极高,在国内都难得一见。 这些文物虽在日本博物馆得到保存展出,看似是对文化的尊重,实则每一件都是日本侵略战争的铁证。 这种掠夺带来的伤害远超器物损失,它硬生生斩断了中国文化的部分传承脉络: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工艺因完整实物流失,国内研究只能依赖文献和碎片。 许多孤本古籍、书画中记载的古代工艺、历史事件,因原件不在国内,研究处处受限。 更让人寒心的是日本对待文物归还的消极态度,始终躲躲闪闪、敷衍推诿。 官方拿“私人财产”“法律追溯期”当挡箭牌,将战争中掠夺的文物归为“私人藏品”,声称政府无法干预。 反观德国、法国等国家,主动归还二战期间掠夺的文物,日本的回避显得格外刺眼。 东京国立博物馆一边靠着中国文物提升文化地位、吸引全球游客,一边在展览中故意模糊文物来源,将中国瓷器称作“东洋瓷器”,甚至举办过将中国与西藏对立的展览,传递错误历史认知。 日本私人博物馆的做法更离谱:京都有邻馆馆藏大量高规格中国文物,却每月仅开放两天、严禁拍照,对文物掠夺来源绝口不提,还将清宫琉璃瓦铺在地上任人踩踏,把乾隆御题“天下第一峰”石碑扔在角落无人问津。 民间正义之士成立的“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多年来呼吁归还唐代鸿胪井碑、靖国神社前的狮子等文物,得到的只有推诿与无视。 那座见证中国对东北管辖的鸿胪井碑,如今藏在日本皇居,几十年来全日本仅有一名学者见过,中国人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 文物从来不是孤立的器物,每一件都刻着民族记忆、承载着文明基因。 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是宝贝回家,更是对历史正义的伸张,对无数受害先辈的告慰。 日本只有真正正视掠夺历史,承认错误、主动归还非法所得,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尊重,而非靠着别人的文物装点自己的文明门面。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推动文物回归? (信源: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