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熵,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

古史 2025-11-17 18:51:16

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熵,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8个字,却让人感动不已。   提起曾国藩,国人大多熟悉,曾昭燏就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她1909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虽说败落了,但规矩和学识一点没丢。   父亲是举人,母亲总说女孩子读书不比男孩差,把几个孩子都教得有模有样。   二哥曾昭抡成了大化学家,五弟曾昭杰写得一手好书法,妹妹曾昭懿更是拜在妇科大师林巧稚门下。   在这样的家里长大,曾昭燏身上没有娇小姐的习气,反倒透着股书生气的坚韧。   20岁那年,她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先学国文,后来转去外文系,课本上的字认不全就熬夜查字典,笔记记得比谁都详细。   1933年毕业时,她的毕业论文被全校传看,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那时候社会上正兴妇女解放,大家都想着摆脱束缚,曾昭燏看得很明白,女人要跟男人站得一样高,兜里得有钱,手里得有本事,不能靠男人吃饭。   她见过不少有才华的姑娘,嫁人后就围着锅台转,原先的灵气慢慢就没了。   为了心里的学问,她跟妹妹说好了不嫁人,这辈子就跟文物打交道,后来真就守着这个承诺过了一辈子。   1939年初,她进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当专门设计委员。   那时候抗战正酣,不少文物面临被毁的风险,她揣着干粮就往川滇一带跑,既要找文物,又要挖遗址。   从1939年春天到1940年秋天,她带着团队挖了马龙遗址、佛顶山遗址等五处地方,挖出来的陶器、石器装了好几箱。   她是中国考古界里头一个用外国先进技术挖文物的人,连记录数据的方法都跟旁人不一样。   后来研究这些文物,发现这地方的文化跟中原差得远,就给起了个名字叫“苍河文化”,让西南地区的古代历史有了实打实的证据。   1940年夏天,筹备处搬到四川李庄镇,她又跟吴金鼎一起主持发掘彭山县的东汉崖墓。   墓里的陶俑个个穿着汉代衣服,她就对着这些陶俑一点点研究,写出了《以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   空闲时候还去考察川康地区的少数民族,白天跟当地人聊天,晚上在油灯下写报告,前前后后攒了差不多一百万宇。   1942年,她跟吴金鼎合编的《云南苍洱考古报告》印出来,成了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人必看的书。   她还办过旧石器考古展览,让普通人也能看见老祖宗的东西,跟人合写的《博物馆》一书,是中国头一本系统讲博物学的书。   抗战胜利后,她跟着筹备处回了南京,管着战时文物清理的工作,还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的中国会员之一。   她办过汉代文物展和青铜器展,展厅里挤满了人,不少老百姓是头一回见三千年前的青铜鼎。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要把文物运到台湾,她一口回绝了去台湾的邀请。   她给筹备处主任杭立武写了封信,话说得很重:运出文物,路上或者到了台湾有个闪失,主事的就是民族罪人。   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找了徐森玉、王家楫等几个懂文物的人,一起签了封信,呼吁把已经运到台湾的文物运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国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她当了副院长,还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书。   她带着人挖了南唐二陵,就是南唐皇帝李弁和李璟的墓,挖出来的石碑、瓷器让南唐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几句话。   她跟尹焕章合作写了《湖熟文化》,把江苏地区的古代文化讲出了新门道。   1955年她升了院长,还管着江苏省的文物管理工作,1956年加入了九三学社。   1964年12月,那时候她日子不好过,就算拿到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证书,跟同事说:“这个也救不了我。”   她去医院看完病,跟司机说想去灵谷寺散散心,司机把她送到地方,她给了司机一包苹果,让司机等着。   她一个人走进灵谷寺,从灵谷塔上跳了下来,后来人们在她上衣口袋里发现一张字条,就一句话: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她走后,学者陈寅恪写了首诗悼念她,里头有两句: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很多人觉得考古就是挖宝贝,曾昭燏的工作压根不是这样。   她在西南挖遗址,是给那些没被记载的古代文化正名;她研究彭山陶俑,是从衣服上还原汉代人的生活;她挖南唐二陵,是让一段模糊的历史变清晰。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守文物的硬气,那时候不少人想着跟着去台湾谋前程,她偏要留下来,敢跟当权者说运文物就是造孽,还联合众人呼吁文物回家。   她终身不婚的选择,在当年算是个异类,可她是真明白女人要想做点事,得先不靠着男人。   她用一辈子证明,女人不用围着家庭转,照样能在考古这种男人扎堆的行当里闯出名堂,照样能扛起守护民族文物的担子。   ‌【评论区聊聊】为何这样的人会走到这一步? (信源:曾昭燏——百度百科)

0 阅读:2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