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11月11日谈论叙利亚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者,他来自非常艰苦的环境,他本人也很强硬。我喜欢他,我和他相处得很好。我们将竭尽全力帮助叙利亚取得成功。” 艾哈迈德·沙拉这位被特朗普青睐的人物,绝非表面那般光鲜。1946年叙利亚实现独立,七十余年来首位访美的国家领导人,本该是载入史册的外交里程碑。可谁能想到,这份殊荣竟落在了艾哈迈德·沙拉头上。 此人原名阿布·穆罕默德·朱拉尼,曾是美国政府明确定义的恐怖分子,中情局曾为捉拿他开出1000万美元的高额悬赏。回溯其过往,满是与极端主义绑定的黑历史。 2003年投身伊拉克圣战活动,2006年被驻伊美军逮捕后,在布卡营监狱结识多名“基地”组织头目,2011年出狱后便拿着“基地”组织提供的资金,返回叙利亚组建极端组织分支。 通过武装袭击、自杀式爆炸等残忍手段制造混乱,其领导的组织长期被多个大国列为恐怖组织。这样一位双手沾满鲜血、背负恐怖主义标签的人物,如今却堂而皇之地走进白宫,接受美国总统的高度评价。 特朗普口中的“艰苦环境”与“强硬”,不知是否包括沙拉多年来煽动极端情绪、制造地区动荡的经历。美方曾因沙拉接受“基地”组织领导而对其实施制裁,2019年推出的“凯撒法案”更是将对叙制裁推向顶峰。 如今却突然180度大转弯,不仅取消悬赏金、解除制裁,还承诺“竭尽全力帮助叙利亚取得成功”,甚至计划重新开放叙利亚驻美大使馆。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哪里是基于正义与公理的外交决策,分明是利益至上的交易式博弈。 叙利亚内战多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大量平民流离失所,这其中少不了极端组织的推波助澜。沙拉领导的组织曾给叙利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那些在恐怖袭击中逝去的生命、被毁的家园,都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特朗普无视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公然美化有恐怖主义过往的政客,无疑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所谓“优秀领袖”的评价,是对所有恐怖主义受害者的亵渎,是对国际社会反恐共识的践踏。 难道只要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需求,恐怖分子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合作伙伴”?难道所谓的道德准则、正义底线,在利益面前就如此不堪一击?更值得深思的是,美方此次转变背后的真实图谋。 叙利亚现政权实际控制领土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库尔德武装割据、以色列占领等问题亟待解决,沙拉急需外部支持巩固政权。而美国则希望通过扶持叙新政权,实现其在中东的“离岸制衡”策略,以最小投入维系地区影响力。 双方各取所需的“务实合作”,说白了就是一场权钱交易、利益捆绑。特朗普政府强调的“交易式”外交,在此次美叙互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反恐合作”“地区稳定”,不过是粉饰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零容忍,本是不容动摇的共识。可美国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却屡屡打破底线,将恐怖分子视为可利用的棋子。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只会让反恐事业举步维艰,让地区局势更加动荡。 今天能为了利益吹捧恐怖组织头目,明天就可能为了私欲纵容更多极端行为。特朗普的道德底线从来不是“灵活”,而是根本不存在,一切都以美国的短期利益为转移。 外交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利益的追逐不能突破正义的底线。艾哈迈德·沙拉的恐怖过往不会因特朗普的吹捧而消失,美国的双标行径也不会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这场看似“友好且有建设性”的会晤,实则暴露了某些国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本质。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那些被伤害的生命、被破坏的和平,终将成为衡量是非的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