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他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毛主席问他:“你为何不来看我?”   194

炎左吖吖 2025-11-11 10:13:19

1935年,他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毛主席问他:“你为何不来看我?”   1949年8月,在北平中南海,朱光攥着草帽站在书房门口。 门内传来毛主席的笑声:“你,你是哪个?” 他挺直腰杆答:“我,朱光是也。” 这一幕,距他戴上镣铐走完长征已过去十三年。 1932年,21岁的朱光穿着刚发的红军军装,站在鄂豫皖苏区的山岗上。 他是红四方面军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跟着队伍打了数场反“围剿”。 那场变故起于小河口会议。 会上,他盯着张国焘的军事部署直皱眉:“这样硬拼,兵力要折一半!” 当面提出反对后,第二天就被安上“右派”罪名,开除党籍。 张国焘要枪毙他,却见他蹲在墙角用炭笔描军事地图,线条精准得能当作战参谋。 这双手,既能写标语,也能画地图,杀了太可惜。 于是,朱光成了队伍里最特殊的“犯人”。 白天行军,双手铐着手铐,背上扛着油印工具。 夜里宿营,警卫打开手铐换脚镣,他借着篝火刻蜡板、写标语,连夜赶制军事地图。 三次爬雪山,草甸积雪没过膝盖,他裹着破单衣往上冲。 三次过草地,断粮时啃草根,脚镣陷进泥潭差点丢了命。 但他没丢了信仰。 队伍走到哪儿,他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就贴到哪儿。 红漆标语在穷山僻壤里格外醒目,像一把把火,点燃了百姓对红军的希望。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 朱光和同样被关押的廖承志被抽去筹备“红色中华通讯社”。 两人熬夜编战报、刻版面,警卫都佩服:“这俩‘犯人’,干起活来不要命!” 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在宁夏同心城会师。 中共中央西北局终于为朱光平反,恢复党籍。 张国焘不得不承认:“当初抓他,是我错了。” 在三年半的囚徒生涯,没磨掉他的棱角,反而让他的信仰更坚。 平反后的朱光,跟着朱德去太行山,当十八集团军秘书长。 1940年调任129师宣传部长,在冀南、冀鲁豫的战场上,他背着油印机跟部队转移,给日伪顽军“送”传单、“画”地图,把敌人的防线搅得不得安宁。 1949年开国大典前,朱光被派往广州接管工作。 路过北京,他先去中南海见朱老总,一推门却撞见毛主席坐在书房。 “你,你是哪个?”毛主席笑着问。 “我,朱光是也。”他挺直腰杆。 “认得我不去看我,先找总司令?” “我跟总司令同姓同宗,算门户亲近!” 两人笑作一团,聊起1937年的“夺书趣事”。 作家舒群把平型关捡来的莎士比亚四大名著送给毛主席,朱光半路“截胡”要分一半,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各拿两本。 毛主席指着满架藏书逗他:“今天还想夺哪本?”他连忙摆手:“不敢不敢!” 临走时,毛主席挥笔写《长征》送他,又在他的诗里改“书法家之府”为“书法癖之家”,添了几分亲切。 最后,主席写下:“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团结在一起,将南方工作做好,这是我的希望。” 这句话,朱光记了一辈子。 当年的广州,是座消费型城市。 朱光带着“把南方工作做好”的嘱托,一头扎进建设里。 他牵头扩建造纸厂、重型机器厂,让工业火苗在羊城烧起来。 他喊出“绿化广州,美化羊城”的口号,亲手栽下的木棉树后来成了城市象征。 建华侨新村,保护侨汇,让海外华侨愿意回来建设家乡。 1959年,朱光调离广州时,市民夹道相送。 站在2024年回望,朱光的一生像幅泼墨山水。 有戴镣长征的浓墨重彩,有平反后的轻快舒展,有主政广州的细腻笔触。 他从不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而是用信仰和韧性,在革命的宣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毛主席说他“忘不掉”,广州百姓说他“没离开”。 因为他的脚镣磨过的雪山草地,他的笔墨写过的标语地图,他的双手栽下的木棉树,早已成了这片土地的筋骨与血脉。 镣铐锁不住信仰,笔墨能撑起山河。 这,就是朱光的故事。 主要信源:(新华社——朱光同志逝世、朱光(安徽省原副省长) - 百度百科)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