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涉疆涉藏涉港问题上造谣污蔑中国,充当反华急先锋的英国著名媒体BBC,被美国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直指是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媒体 2025年11月9日 ,美国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的一番表态,直接将英国广播公司(BBC)送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她毫不客气地称BBC是“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媒体”。 这句话不仅掀起了美英两国媒体圈的大地震,也让外界重新审视这个曾被誉为“新闻权威”的英国老牌机构,究竟还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事情的导火索是BBC旗下《全景》栏目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段演讲视频进行了剪辑处理。 原始画面中,特朗普呼吁支持者“以和平、爱国的方式前往国会大厦”,可在BBC的版本里,这句话被与近一个小时后“拼死战斗”的发言嫁接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朗普鼓动暴力”的错觉。 这种拼接,打破了时间线,也模糊了事实边界,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真实,而是被编辑过的“剧情”。 这一操作被BBC前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曝光。他通过一份内部备忘录指出,剪辑属于“系统性偏见”,而这种做法在BBC内部并非个案,而是长期被默许的常规操作。 随着证据坐实,BBC高层迅速陷入危机,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德博拉·特尼斯在11月9日宣布辞职,BBC主席萨米尔·沙赫也不得不在次日公开道歉。 这不是BBC第一次因为“剪刀手”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演讲事件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涉华报道上,BBC早就被外界贴上了“有色眼镜”的标签。 在涉疆话题上,BBC多次引用所谓“证人”讲述新疆“教培中心强迫劳动”“系统性虐待”等情节。 甚至采用已被媒体广泛证伪的早木热·达吾提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尽管这些说法漏洞百出,但BBC的报道依旧铺天盖地,缺乏起码的查证与核实。 疫情期间,BBC又把一段武汉反恐演习的视频包装成“防疫暴力执法”现场,硬是把一场演习拍成了“人权灾难”。 不仅如此,他们在早期疫情报道中,还积极配合“武汉病毒起源论”,用模糊镜头和情绪化语言,把中国当成全球公敌的靶子。 在香港问题上,BBC则换了种套路。他们对暴力示威者的行为避重就轻,刻意忽略了“暴力事件”等关键画面,却反复播放警方驱散人群的镜头,把执法者塑造成“镇压者”。 这种选择性报道,不仅误导国际社会认知,也为一些极端分子提供了舆论掩护。 其实,BBC的“假新闻”历史远不止涉华。 早在2012年叙利亚战争爆发期间,他们曾用一张拍摄于伊拉克的儿童尸体照,配上“叙利亚化武屠杀儿童”的标题,引发全球舆论震动。 事后被扒出图片来源造假,BBC依旧以“技术错误”敷衍带过。 更早的2007年,BBC在一部王室纪录片中颠倒画面顺序,伪造出女王在拍摄过程中“愤然离场”的镜头,英王室事后强烈抗议,BBC才不得不承认“编辑失误”。 这些例子堆在一起,已经很难用偶然来解释。这次特朗普事件的爆发,让BBC多年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 白宫的措辞之严厉前所未有,特朗普本人更是直接要求BBC公开道歉,并索赔10亿美元,他指控BBC不仅误导公众,更意图破坏其个人政治声誉。 英国国内也坐不住了,保守党议员纷纷要求彻查BBC是否存在“系统性编辑偏见”,文化大臣丽莎·南迪公开表示,BBC已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社交平台上,英国民众对BBC的信任度也急剧下滑,昔日的“国家喉舌”,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崩盘。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BBC的“造假成性”并不新鲜。 早在2021年,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因其在涉疆、涉藏、涉港议题上的严重失实报道,决定禁止BBC在中国境内落地。 这一决定,当时曾引发西方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讨论,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恰恰是对BBC长期失序的警示和回应。 眼下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曾经以“独立、公正”自诩的媒体,会一步步沦为“假新闻工厂”?背后的根源,或许不难理解。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主导,BBC在报道全球事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新闻不是用来呈现事实,而是服务政治立场。 报道中国,先假设“有问题”,再去找能印证这个假设的“证据”,报道叙利亚、俄罗斯、伊朗等国,思路如出一辙。 其次是机制上的失衡,BBC虽然名义上是公共媒体,标榜“社会监督”,但实际操作中高层对偏见熟视无睹,内部缺乏有效的自查和纠错机制。 新闻审核,更像是走流程,出了问题就甩锅给“编辑错误”,再者,是双重标准的普遍存在。 这次特朗普事件之所以引爆舆论,原因正在于,他们把对外使用的“剪辑手法”,用到了国内政治上,结果遭遇“回旋镖”。 信息来源: 《有关美国“国会山暴乱”的纪录片被爆移花接木,BBC计划为炮制“假新闻”道歉》——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