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说穿了就是看准了中国 “雄而不霸” 的脾气。 中国从建国起就坚持不称霸、不扩张、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领土争端上优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不像某些大国动不动就出兵威胁,这种对和平的坚守,却被少数国家片面当成了可试探的 “软肋”。 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持续释放共赢善意,十年间与共建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达 19.1 万亿美元,直接投资超 2400 亿美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实实在在提升了当地发展水平。 这份互利共赢的合作,却让部分国家心存侥幸,试图一边享受合作红利,一边在政治上触碰红线,误以为中国会为维护国际形象而放任不管。 少数国家的误判已有明确代价。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2021年执意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触碰一个中国红线。中方随即采取降为代办级外交关系、贸易反制等措施,导致立陶宛对华贸易额断崖式下跌,美国的象征性援助难以弥补损失。2024年11月,立陶宛新政府明确承认此前为“重大外交错误”,主动寻求恢复对华全面外交关系,这正是误判中国底线的必然结果。 还有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波动,背后不乏外部势力操弄。它一边接受中国疫苗与基建投资,一边拉拢他国开展联合军演,中方始终坚持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同时以海警常态化巡航维护主权,既守住核心利益,也为合作保留了空间。 印度在边境地区的设防增兵,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边境问题,而自身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优势,足以维护边境稳定,印度的过度设防实则是不必要的消耗。 中国的克制,本质上是基于长远考量的战略抉择。面对美国,中国早已明确亮明立场:你们无权以强者自居,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与中国对话。 对小国却保持包容,一是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聚焦国内发展,脱贫巩固、环保治理、产业升级等任务仍需集中精力推进;二是历史上饱受战乱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更愿意以协商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绝不等于无底线妥协。 近年中国的策略调整,同样是维护主权的必要举措。在南海开展岛礁建设、派遣军舰巡航,在边境地区组织军演,这些并非 “秀肌肉”,而是对少数国家误判的明确回应。 中方的反制从不搞霸权式威慑,却精准有力立陶宛的贸易重创、部分国家的合作受限,都是触碰红线的直接后果,只是这种反制始终保持克制与针对性,不牵连无辜、不扩大矛盾。 归根结底,少数国家敢于“叫板”,并非因为勇敢,而是源于对中国和平理念的误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搞霸权,是大国担当的体现;而持续用实际行动证明“克制不等于软弱,和平不等于妥协”,则是对误判者的清醒警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互利共赢、相互尊重” 的理念正在被更多国家认可。那些心存侥幸 “一边拿好处一边踩红线”的国家,终将付出相应代价,而中国的“君子风度”,终将被更多人理解为兼顾和平与原则的大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