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真的变了,马克龙准备亲自来一趟中国,给中方送G7峰会邀请函 2025年11月12日,媒体报道称,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2026年G7峰会的东道主计划要在12月亲自来中国,邀请中国参加下一届的G7峰会,这一大胆的外交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是法国调整外交策略的重要一步。 法国爱丽舍宫发表官方声明,表明法国期望与主要新兴国家展开接触,从侧面证明了此前有关邀请的消息。从法国的举动中明显感觉到,国际的风向变了。 G7峰会是由全球七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论坛组织,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共同讨论全球经济和国际形势的问题。 G7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种种情况揭示了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2025年6月在加拿大举办的峰会,最终都没能发布联合公报,而是以一纸不具约束力的总结草草收场,美国更是因为中东问题,早早离场,把分歧摆到了明面上。 与此同时,峰会组织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全球GDP占比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七成一路跌到现在的不到四成,世界重心从美西方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变化,身为传统强国的美国在与另外六国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显现。特朗普一直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对欧洲国家也从未停下挥舞关税大棒。 美国施行的关税政策不仅阻碍了中美正常贸易的发展,更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G7其他国家亦未能幸免,深受其害。这些国家也认识到,不能一直跟着美国走。法国此次主动与中国沟通,就是G7内部出现多元化声音的信号。 如今,G7 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其经济发展受挫,世界不再围绕美西方的规则运转。另一方面,G7内部的裂痕也愈演愈烈,各种分歧无法调和。 马克龙一直强调,欧洲不能永远跟着美国走,主张欧洲要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战略,而不是附庸美国。G7想要继续存在,就不能保持封闭,而是应该吸纳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发展在世界中保持声音。 峰会中对于是否邀请中国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而中国一直持明确反对的态度。作为2026年轮值的法国却要亲自来给中国送邀请函,本身已经表明了问题。 中法一直有良好的外交基础,马克龙选择访华也并非临时起意。此次作为G7轮值国主席,访华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邀请新兴大国提升G7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访华延续中法友好互动,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 马克龙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考量。法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和中国的合作已经是法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路径,在市场、资本等层面,都离不开中国,这种现实需求比政治口号更具有说服力。 法国作为欧盟的重要组成国家,一直想在国际上保持独立自主,且与中国保持着有好合作的关系。此次亲自来送邀请函的行为,也是在国际上展示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表明法国不是要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而是希望能与中国一起参与全球议题的讨论。 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之一,主动拉近和中国的关系这一做法,将会辐射到更多的欧盟国家和中国合作。中法在航天、核能等方面的合作,属于互利共赢,对双方都有好处。 但是,中国与G7之间的分歧,也不能忽略,中国的态度一直是谨慎而坚定的,有些问题虽然不是一次访问就能解决的,但是马克龙亲自送邀请函,至少表明是个好的开始,或许会成为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节点,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加强多边合作,才能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 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马克龙此次访华送邀请函,本身就意味着国际风向的转变。单靠西方已经解决不了全球性问题。美国在G7中的主导作用已经愈渐势微,其内部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不是偶然,而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