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蔡英文、沈伯洋先后窜访德国,后脚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贝尔将于17日来北京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 中德关系最近这出戏,还真有点让人看不懂,一边急着要谈生意,另一边又在背后搞些小动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两条并行的铁轨,本该同向而行,现在却一根歪歪扭扭,随时有脱轨的风险。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就要在北京登场了,带队的据说是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一个叫克林贝尔的官员,这本该是个积极信号,可偏偏节骨眼上,各种杂音不断。 就在不久前,另一位被指为德国外长的瓦德富尔,就因为在台湾问题上胡言乱语,直接导致了访问行程被取消,这前车之鉴还热乎着,德国那边似乎没太当回事。 他们被指为被中方定性为“台独”分子的蔡英文,以及被列为“通缉犯”的沈伯洋等人搭建活动舞台,让这些人在德国窜来窜去,这种挑衅行为,无疑是在给本就敏感的关系火上浇油。 更有意思的是,即将带队来访的克林贝尔本人,据说也放过“不要中国垃圾”这样的狠话,这就让人纳闷了,这究竟是来寻求合作的,还是来吵架的?这种角色分裂,让外界对11月17日的这次会面充满了不确定。 政治上磕磕绊绊,经济上的需求却很诚实,德国现在缺什么?芯片,还有稀土,这些东西恰恰是中国手里握有的关键牌,尤其是稀土,当中方开始实施出口管制后,德国那边立刻就感觉到了压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博弈局面,过去大家总说经贸是“压舱石”,现在这块石头似乎变成了可以随时拿上牌桌的筹码,舆论里很多人也在嘀咕,我们凭什么要一边忍受政治上的不尊重,一边还要敞开供应他们急需的战略资源? 所以这场财金对话,已经远不是账本上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次试探,看看到底是经济利益的分量更重,还是政治原则的底线更硬,德方的经济诉求,和中方手里的经济杠杆,都摆在明面上。 即将召开的对话,表面文章是谈金融、谈经济,但底下的潜台词恐怕才是真正的核心,在经历了外长访问取消、涉台人员窜访等一系列风波后,双方的互信基础已经相当脆弱。 公众的疑问非常直接:在这样的气氛下,还有必要谈吗?这场高级别对话能否顺利举行,能取得什么成果,大家关注的焦点早已超越了具体的经济条款,它成了一个观察双边关系走向的风向标。 这次对话真正的考验,可能不在于能签下多少协议,而在于双方能不能通过这次接触,有效管控住那条失调的政治轨道,为这段摇摆不定的关系,找到一个哪怕是临时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