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要我看,澳大利亚这回的态度转弯,不是“想明白了”,是“被现实一脚踹回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顿——同一个人,三年前说话跟打鸡血一样,三年后立刻变成另一个版本。 2022 年,他是国防部长,嘴上那叫一个硬气:要给台湾送军火,还要“直接派兵协防”,说那话的时候,恨不得把澳大利亚装进美国的口袋里,表现得比华盛顿还积极。 可等到今年再被媒体问同样的问题,他立马换台词:“地区争端应该优先外交解决”,再追问他会不会出兵,他直接跳脚:不评论假设性问题,一句话没敢接。 态度软得像煮熟的面条,问题来了,一个政治人物为啥突然这样?他不是换性格,是现实告诉他:台海问题不是他用来刷存在感的地方。 先看美国是怎么挖坑的,美方那句“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听起来像聊天,实际上是逼澳大利亚提前写下“站队承诺”。 美国自己继续玩“战略模糊”,永远不说“我一定出兵”,结果却让别人提前把命运按在桌上签字。 说白了,美国想让盟友冲在最前面,自己在后方卖武器、看戏、赚战略红利,尤其是特朗普团队那套“让盟友先摊牌”的玩法,完全是把风险往外推,把好处往自己兜里揣。 问题是,澳大利亚又不是傻子,它首先算的是经济账,中国是它连续十多年最大的贸易伙伴,铁矿石、天然气、牛肉、葡萄酒这些大头货,全靠中国市场吃饭。 中澳贸易额占它外贸的三分之一,要是真因为台海问题跟中国撕破脸,国内多少岗位会直接消失?多少企业会倒下?多少选民会骂街? 2020 年的贸易摩擦就是警告——中国进口一收紧,澳酒对华出口直接跌九成,矿场堆货堆到工人提前放假。 更现实的是,中国游客、学生每年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消费,是活生生的经济命脉。 真要得罪中国,这些都没了,澳财政和就业都会大出血,台海再怎么敏感,距离澳大利亚也有几千公里;可中国市场就在眼前,断了就是立刻疼。 所以达顿从“我冲在前面”转到“我们走外交”,不是风向变了,是饭碗在提醒他别乱来。 但经济账只是第一层,第二层更扎心——澳大利亚真要跑去台海,军力根本不够看,这不是自谦,是赤裸裸的军事现实。 中国在台海周边的部署早就不是“有点实力”那么简单,而是成了各国情报部门嘴里的“高密度拒止区”。 航母、万吨驱逐舰、高超音速导弹、东风系列……这一整套叫“靠近就挨打”。 而澳大利亚那几条驱逐舰、几艘潜艇,数量不大、补给线又长,要横跨三千海里跑到台海,沿途经过南海、巴士海峡,全是中国常态化巡航的区域。 简单说,就是:你船来了,我从你出门那刻就知道你在哪。 澳军情报系统自己也承认,“能不能靠近战区”都是问号,真打起来,它能做的不是改变战局,而是增加被击中的目标数量。 这么危险的局面,要是达顿继续说“我们来”,国内军界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自己人。 第三笔账更现实——美国的“承诺值多少钱”?美方嘴上喊盟友一起守台湾,心里却清楚得很:他们不想打没有胜算的仗,连他们自己都没把握,却要盟友提前发誓,这就像一个人自己不敢下水,却让别人先跳下去试温度。 再说,美国对盟友的“稳定性”澳大利亚早就被教训过:阿富汗撤军那样的烂尾、贸易问题说变就变、军费要求年年上涨、AUKUS核潜艇的各种变卦,这让澳大利亚越来越明白一句话:不能把国家命运押在美国一句模糊承诺上。 第四笔账是最关键的——民意,澳大利亚老百姓根本不想参台海这种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冲突,他们关心的是工资涨不涨、物价稳不稳、就业稳不稳,“帮美国打仗”排在愿望清单最后。 最新民调直接写得很清楚:大多数人反对出兵台海,更倾向保持对华合作,阿尔巴尼斯政府连任,就是因为稳住了对华关系,让商界和普通人都松了口气,谁敢在这个时候反着民意走? 再加上俄乌冲突给世界的警醒:卷入别人家的战争,是无底洞,付出巨大代价,却看不到结局,甚至把自己拖得半死。 而澳大利亚给乌克兰送了上百亿援助,到头来得罪俄罗斯,还被欧洲当成“遥远的赞助商”,这教训已经够深了,要是台海也来一次,那损失绝对是前者的十倍。 所以到了今年,美国一句“愿不愿意出兵台海”,澳大利亚果断回了一个“外交优先”,是在说,这张风险支票,别想逼我们提前签。 现在亚太越来越多国家都在学这套:不盲站队,不替大国冲锋,先算自己的利益,日本避而不答、韩国保持沉默,澳大利亚只是说得最直白的一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