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应该是知道日本决策层内部有些什么狂妄想法的,否则就不会在下台前暗示而是明说了:你们继任者不要学二战时的日本决策层在明知道必然战败的前提下还要开战。 石破茂在卸任前一刻,以首相身份向日本民众发出警告,绝不能再次走进过去的误区,10月10日深夜,日本政坛突然热闹起来,石破茂没等到交接仪式结束,就抛出了那份长达6000字的个人见解,绕过了内阁流程,他自己单挑那个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问题——当年为啥一步步滑向战争? 先得说清楚,早年间美国对中国 “客气”,不是因为心善,是因为需求不同。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美国把中国当成了 “世界工厂” 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硅谷的科技公司盼着中国订单,华尔街的资本盯着中国市场,那时候中美是 “互补型” 关系,美国自然犯不着下狠手。 小布什时期忙着打反恐战争,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搭把手;奥巴马搞 “亚太再平衡”,重点还是拉拢盟友,没把遏制中国当成头等大事,那时候的 “温和” 更像是战略优先级不同带来的表象。 真正的转折点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开始了一场 “全球化反思”,不少人把制造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拉大这些内部矛盾,都归罪于中国的崛起。 他们觉得,美国缔造了战后国际秩序,结果中国借着全球化的东风快速发展,反倒挑战了美国的主导权,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中国从 “合作对象” 变成了 “头号竞争对手”。 这种转变可不是某一任总统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美国政界、学界、商界形成的集体判断,只要这个底层逻辑不变,不管谁当总统,对华政策的大方向都变不了。 更关键的是,对华强硬成了美国两党少有的 “共识”。美国两党平时吵得你死我活,但在遏制中国这件事上却出奇地一致。 特朗普时期直接打响贸易战,加征关税、搞技术封锁,理由是 “维护美国优势”;拜登上台后换了个说法,拿 “国家安全” 当幌子,搞 “小院高墙”、拉小圈子围堵中国,还联合盟友搞芯片禁令。 表面看手段不一样,一个喜欢单打独斗,一个擅长拉帮结派,但内核都是想巩固美国的优势地位,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2025 年特朗普再次执政,恰逢中国 AI 技术 “出圈”,美国立马升级了科技限制,这压根不是个人恩怨,而是认准了科技是中美博弈的 “决胜关键”。 有人说 “真要下狠手,多少人都吃不上饭”,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美国不是不想下更狠的手,是不敢也不能。 中国早就和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美国要是彻底切断和中国的经济联系,硅谷的科技巨头会失去最大的市场,美国农民的大豆、玉米也会找不到买家,国内物价还得飞涨,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老百姓。 奥巴马前头的总统们之所以 “温和”,很大程度上是清楚这种 “互相伤害” 的代价,现在的总统们虽然强硬,但也得在遏制中国和保住本国利益之间找平衡,不敢真的彻底撕破脸。 说到底,美国对华的 “不友好”,本质上是霸权国家面对挑战者的本能反应。美国当了几十年的 “世界老大”,习惯了说一不二,见不得有国家能威胁到它的地位。 这种心态下,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都会把遏制中国当成 “政治正确”,既能转移国内矛盾,又能讨好选民。而那些所谓的 “温和派” 总统,不过是更清楚中美 “斗而不破” 的底线,知道真下死手只会两败俱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