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造出过泰坦尼克号、手握全球顶尖军工技术的美国造船业,如今陷入了“造艘航母要等十年,民用船几乎造不出”的尴尬境地!现在的美国也不是到了没技术的地步,它把自己绕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死循环,造船业靠军工撑场面、民用直接躺平、供应链掉链子,再加上对年轻人搞“快乐教育”,曾经的造船强国,如今只剩“纸面上的强大”。 《琼斯法案》在这里面扮演了复杂角色。这部1920年通过的法律要求在美国港口间航行的船舶必须在美国建造、美国所有、美国船员操作。本意是想保护造船业,但是政策没有与时俱进,结果最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由于美国造船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琼斯法案》实际上大幅提高了美国国内航运成本,反而压制了对新商船的需求。船东们宁愿继续使用老旧的船舶,也不愿订购价格高昂的新船。 与此同时,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订单稳定且利润可观,使造船厂纷纷将重心转向军品。久而久之,商业造船能力就像退化的器官般逐渐萎缩。 为啥民用船没人干了?美国的造船厂都盯着军方的肥订单,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造价从27亿涨到43亿,一艘哥伦比亚级更是高达百亿,这种“镶金”生意比造民用货轮赚钱多了,由于有《琼斯法案》还不用面对中韩的价格竞争。 但军工订单有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定制化强、批量小,久而久之,民用船需要的标准化制造能力就彻底废了。 美国造船业现在早就“后继无人”了。现在美国熟练的电焊工平均年龄58岁,再过几年就要集体退休了,而年轻人又看不上这个行业,又脏又累,工资不如搞金融,那来钱多快啊。 过去十年里,美国造船业已经流失了14万人才,新人才补给几乎断档。这种人才危机不仅影响当下,更威胁未来。随着老一代技工的退休,那些无法写在教科书上的经验与诀窍正在快速流失。 特朗普政府喊着“重振造船业”,拜登政府也想靠补贴发力,但都没摸到病根。美国造船业的问题,不是缺政策、缺订单,而是缺“制造业的土壤”。 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愿意投身的年轻人,光靠军工订单撑着。美国手里握着顶尖的军工技术,却把基础丢了,强大的根基,从来都不是靠“高精尖”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愿意踏实干活的工人、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慢慢筑牢的。 卓越与衰败仅一墙之隔——墙内是军事造船的高精尖,墙外是商业造船的举步维艰。美国造船业重建之路漫漫,而太平洋的潮水从不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