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的办公室里,再谈起印度员工,早已没了早年“羡慕他

麦子漫说细雨微斜 2025-11-17 11:46:11

如今的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的办公室里,再谈起印度员工,早已没了早年“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一路绿灯”的追捧,取而代之的是不少人私下里摇头叹气的“怕了,是真的怕了”。这种态度的急转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硅谷职场生态在多年演变后,沉淀出的复杂回响。 早年的印度裔员工,确实是硅谷的“香饽饽”。他们自带英语沟通的天然优势,一口带口音却流利的英语,让他们在以英语为主导的职场中无缝衔接;印度理工学院输送的顶尖人才,大多手握STEM专业高学历,编程和软件开发技能扎实,正好填补了硅谷的技术缺口。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生存智慧”——擅长演讲表达,学校里的辩论训练让他们总能把想法说得天花乱坠,再加上“抱团取暖”的圈子文化,一个人晋升后便会提携校友同乡,形成稳固的职业网络,晋升速度自然让旁人羡慕不已。那时的硅谷流传着一句话:“想快速推进项目,找印度同事;想顺畅对接管理层,还是找印度同事。” 可风向的转变,恰恰藏在这些优势的另一面。随着印度裔在管理层的比例越来越高,“抱团”渐渐变成了“排他”的小圈子。有硅谷华裔工程师吐槽,自己团队的印度裔主管上任后,半年内核心岗位全换成了同乡,哪怕有更合适的非印度裔候选人,也难获机会。这种类似“种姓式”的圈层壁垒,打破了硅谷标榜的机会均等,让其他族裔员工感到窒息。更让人诟病的是“重汇报轻实干”的风气,有工程师笑称:“印度同事能花三小时做PPT讲AI战略,却把关键代码外包给低薪应届生,最后搞出一堆漏洞。”波音737MAX空难的调查就显示,印度外包团队编写的飞控系统存在致命缺陷,9美元时薪的应届生被推上关键岗位,最终酿成惨剧;星巴克前印度裔CEO纳拉辛汗,用华丽PPT描绘“咖喱味咖啡”蓝图,却让单店销售额从增长12%转为下降4%,最终黯然离职。 这场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是科技行业发展的必然筛选。AI浪潮袭来,硅谷对人才的需求从“熟练的代码工人”转向了“能啃硬骨头的研究员”。印度裔精英教育更侧重工程实践和商业管理,在需要长期深耕的基础研究领域,逐渐显露短板;而他们擅长的流程管理、口头汇报,在硬核技术突破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马斯克收购推特后,首刀砍向印度裔高管层,正是觉得这些人“整天开会写报告,不干实事”。反观同期崛起的华人高管,黄仁勋带着英伟达死磕GPU十几年,苏姿丰让AMD起死回生,他们的“长期主义”和务实作风,恰好契合了硬科技时代的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绝非对印度裔员工的全盘否定。许多印度工程师踏实肯干、技术精湛,只是部分职场现象被放大,才酿成了“谈虎色变”的错觉。硅谷的这场态度转变,本质上是对“虚有其表”的职场生态的反思——科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成果,而非圆滑的话术和排他的圈子。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站稳脚跟的,永远是那些沉下心来做实事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麦子漫说细雨微斜

麦子漫说细雨微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