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 日本高官访华零发言? 不是摆姿态,而是 日本高级官员金井的北京之行,全程未发一言,这次旨在“修复关系”的访问,最终却以一种极度尴尬的沉默收场,这把日本对华政策深层次的矛盾,直接摊在了聚光灯下。 可以说金井的“失语”,恰恰折射出日本当下对华战略的“失调”,当金井此行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重申和确认官方在涉台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可记者们却不买账,他们尖锐地抛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既然官方立场没变,那怎么解释像高市早苗这类政客发出的不同声音? 面对内部政治力量的撕扯,任何官方辞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金井选择闭嘴,实际上是默认了这种内部协调的失败,他没法给出一个既能安抚中方,又能让国内各派都满意的统一口径,所以这位意在沟通的高官,最终用“零发言”的方式,凸显了自身话语权的僵化和被动。 更拧巴的是日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左右互搏,现实情况是,日本的宏观经济正承受着不小的下行压力,日子并不好过,尤其要命的是,对华出口额已经持续萎缩超过一年了。 汽车、半导体这些日本的支柱产业,都眼睁睁看着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在减少,修复经贸关系的需求可以说非常迫切,可就在他们急着想把生意拉回来的时候,他们居然对来自中国的生鲜食品搞起了进口限制。 这种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一边是经济上急需回暖,火烧眉毛;另一边却在主动设置贸易壁垒,破坏合作氛围,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任何修复关系的姿态都显得诚意不足,也从根子上削弱了自身外交努力的可信度。 当前中日关系的僵局,根本不是一次访问就能解决的,问题积压得太久了,两国建交都已超过半个世纪,但真正的战略互信始终是块短板,中方反复强调“核心利益”不容侵犯,要的是日方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诚意”。 可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金井本人此前引发争议的言论,还有那些不断冒头的“小动作”,都在持续消耗着本就稀薄的信任,因此中方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口头上的表态,而是要求看到具有尊重性质的、实质性的友好行动,这种信任上的赤字,是长期言行不一积累下的历史旧账。 金井的“失语”只是表象,背后是日本对华政策的系统性“失调”,从外交话语的失效,到经济需求与政治动作的内耗,再到深层次的信任鸿沟,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困局,如果日本自己都想不明白,理不顺内部的矛盾,那任何修复关系的尝试,恐怕都难免沦为走过场,两国关系也只能在低水平的紧张中继续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