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媒体突然发文了。 文章提出中国应减少科技和军工投入,把钱更多放到民生上。我的态度很清晰:科技和安全建设是民生的基础,不能割裂。 从海上看,2012年辽宁舰入列,2019年山东舰加入,福建舰已开展海试,公开画面显示电磁弹射测试在推进。对比之下,美国福特级早就服役,配套体系更成熟。差距摆在眼前,不追就会被拉开。主题不变:安全能力不是可选项。 从产业看,C919已投入商业运营,北斗在2020年建成全球系统,5G基站铺设到县级。美国那边,GPS、互联网都源自军技转民用的长期投入。这说明技术链是连在一起的,压一头就会影响整条链。核心观点依旧:科技投入会反哺民生。 具体到关键卡点,发动机材料、复合材料、传感器都需要持续积累。我国大涵道发动机项目处在研制阶段,尚未规模应用。美国、欧洲在商发上领先多年。要解决出行、物流、能源效率等现实问题,就离不开这类底层突破,方向必须稳。 训练层面,近年舰载机在渤海、黄海的起降训练频密,夜航和复杂气象课目不断增加。反观一些国家训练强度常年保持高位,标准细化到每个动作。训练不是摆样子,它直接对应人员安全与设备寿命,这同样是民生成本的一个环节。 说到下一代战机,国内处于预研和方案探索阶段的信息时有出现,官方未全面公开。美国方面公开推进下一代战机计划已久,并在多域协同上投入很大。谁先把关键节点打通,谁就在未来空天环境里更从容,这关系到空域安全和产业升级。 从时间上看,科技投入见效常常以十年计。我国高铁、北斗、载人航天都是这样走出来的。国外也一样,长期稳定投入才有今天的成果。把长周期项目一刀切停掉,短期看似省钱,长期会付出更高代价,还是那句话,基础要打牢。 再把视野拉到现实风险。乌克兰自2014年局势紧张,2022年冲突升级,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粮食和能源供应波动,通行受限,这是公开信息。环境不稳,日常就无法正常运转。稳定的安全条件,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保障。 数据摆在这儿,据历年公开公报,我国研发经费占比持续上升,国防开支占比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区间。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也在增长。结构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在不同赛道并行推进,需要动态平衡,而不是单线裁剪。 回到那篇劝告,表面上是为老百姓考虑,实质上忽略了一个前提:没有安全护栏,民生难以持续改善;没有技术供给,民生质量难以提升。把两头对立起来,是个看上去动听但经不起推敲的设问。 再说一句,技术是开放体系。该合作的合作,该自立的自立。把命门握在别人手里,风险太高;把供应链拉直拉稳,企业和居民才有确定性,这就是最实在的获得感。 总结到一条线上:把科技做强,把安全守住,把民生托底,三者相互支撑,缺一块都会塌。声音会很多,但路只有一条,脚踏实地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