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援俄力度骤降,攒了几十年的弹药,已经被俄罗斯“掏空”?俄乌冲突,俄罗斯耗尽了前苏联巨量军火遗产,朝鲜的军援还不够塞牙缝 来源:军霆说 11月17日,乌克兰情报部甩出一张图表:今年前十月,朝鲜运到俄国的炮弹不到去年一半,哈巴罗夫斯克铁路还被炸出百米大裂口。消息一出,欧美军火股集体跳水,亚洲能源期货跟着哆嗦——大家瞬间明白,俄乌战场最硬的“外挂”快没血包了。 去年此时,一列列绿皮火车昼夜穿梭,把朝鲜深山里的老式122毫米、152毫米炮弹像倒垃圾一样卸进俄国仓库。乌军前线炮兵最怕听见“朝鲜钢雨”四个字:密度高、落点散,一砸就是一片火海。如今,同样的仓库门口长出了杂草,俄军炮兵群里开始吐槽“一天打不出一个基数”,连 Telegram 上的“暴躁大兵”频道都罕见沉默。 11月14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一座横跨乌苏里江的铁路桥底,预埋的塑性炸药在凌晨货运列车通过时引爆,三孔钢梁被掀翻,维修队预估“至少中断两周”。这条线是朝鲜罗津港上岸后通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唯一咽喉,去年每天对开四列军列,如今只剩一列空车皮来回“摆拍”。 乌情报估算,去年十月朝方一次性掏了200万发,几乎把上世纪80年代苏式库存清掉三成;今年同期只拿出90万发,降幅直接腰斩。更尴尬的是,平壤自己也要备战——10月中旬,韩美联合军演刚把“华盛顿”号航母开到东海,朝军岸导部队连夜拉练,炮弹优先留给自己。 年初,俄国防部把国内三家民爆厂改成“炮弹三班倒”,号称年底产能翻倍;可9月别尔哥罗德化工厂又遭无人机点火,两条生产线至今冒烟。伊朗同样被以色列盯死,里海港口转运量下滑四成。一圈数下来,莫斯科发现最靠谱的“血袋”还是朝鲜,可血袋自己也开始贫血。 10月底,乌军南线反攻时,俄军炮兵反击密度降到每天320发,比去年峰值缩水60%;11月8日,赫尔松右岸一处阵地甚至被乌军步兵徒手摸掉——因为掩护火力只打了十分钟就哑了。俄军事博主“老炮手”抱怨:“以前朝鲜炮弹像自来水,现在像挤牙膏,还是冻硬的那种。”搜索关键词:赫尔松俄军火力密度下降数据 俄央行11月10日公布的月度财政简报显示,三季度炮弹采购费同比暴涨110%,可实际进货量却少了25%,等于单价翻了一倍半。为了填窟窿,克里姆林宫悄悄把2026年养老金补贴砍掉2000亿卢布,消息一出,国内“银发族”论坛炸锅。战争越拖,养老金越薄,莫斯科的“时间红利”正在反向吞噬自己。 10月底,平壤新义州弹药厂罕见开放给外媒航拍,镜头里可见工人把老式苏制152弹体重新车床打磨,再套上新式铜弹带——一鱼两吃,既省原料又省工时。但乌情报部指出,这种“再生弹”射程缩水15%,炸点偏移翻倍,俄军炮兵试射后直接在内部通报“慎用”。搜索关键词:新义州弹药厂再生弹射程误差 11月15日,基辅无人机部队又公布新战术:用改装农用机低空抛洒石墨纤维,专门飘进俄军露天弹药库,造成短路起火。短短两周,别尔哥罗德、沃罗涅日两地已出现三次“不明原因”爆炸。每烧掉一发库存,前线就更依赖那列迟迟修不好的朝鲜铁路。搜索关键词:乌军石墨纤维无人机烧毁俄弹药库 当炮弹成为最紧俏的“硬通货”,战争节奏也被迫换挡。俄军总参内部流传的一份10月评估写道:若朝鲜供应持续低迷,2026年春季攻势必须缩减40%的火力准备时间,转而依赖步兵冲锋。换句话说,曾经靠“钢铁犁地”的俄军,可能得回到一战的人海模式。对乌克兰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赌命——谁能撑过对方最后一轮弹药荒,谁就能把战旗插到下一道河岸。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