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啥执意三征高句丽?崇祯告诉了我们答案,隋炀帝千古名君! 崇祯吊死煤山前,

康安说历史 2025-11-19 15:45:51

杨广为啥执意三征高句丽?崇祯告诉了我们答案,隋炀帝千古名君! 崇祯吊死煤山前,大概不会想到,三百年前那个被骂了千年的隋炀帝,正用同样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叫"帝王的孤独"。 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时,崇祯或许突然读懂了杨广——两个都想力挽狂澜的皇帝,一个在辽东的泥潭里耗尽国力,一个在中原的烽烟中失去人心,区别只在于,杨广的剧本早在618年就演过一遍。 先看一组魔幻的KPI:大业七年,杨广征调天下士兵齐聚涿郡,光主战部队就113万,民夫200万,这相当于把隋朝15%的人口扔进了辽东战场。 同时期的长安米价涨到斗米千钱,洛阳的工匠在造船时腰部生蛆,死亡率40%。放到现在,这妥妥是"滥用民力"的铁证,但如果知道高句丽在玩什么把戏,或许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高句丽可不是省油的灯。这个占据辽东的政权,表面上接受隋朝册封,背地里却干着三件事:598年联合靺鞨骑兵突袭辽西,607年背着隋朝勾结突厥,甚至在隋军征突厥时,高句丽使者就在突厥可汗的大帐里喝茶。 更绝的是,他们把都城迁到平壤,修了21座山城,摆明了要学安禄山——进可攻辽西,退可守群山。杨广在榆林撞见高句丽使者时,甩出那句"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活脱脱像极了崇祯警告皇太极"勿越雷池"的口吻。 为什么非要打?看看地图就明白。隋唐时期的辽东,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东北防盗门"。西汉在这里设玄菟郡,东汉置辽东属国,曹操远征乌桓,都是为了守住这块咽喉要地。 高句丽占着辽东,就像在隋朝背上插了把刀——隋文帝时期30万大军征高句丽,因瘟疫折损九成,这事杨广不可能忘。 更要命的是,高句丽控制着靺鞨、契丹等部族,一旦形成联盟,隋朝的北方防线就会全面崩溃。这就好比崇祯面对后金,如果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山海关迟早失守。 杨广的算盘其实很精明:第一次东征,他让宇文述带30万大军走陆路,来护儿率4万水军抄平壤后路,玩的是"海陆包抄"。 但他犯了两个错:一是前线将领要事事请示,辽东城快攻破时,高句丽假投降,隋军就得等圣旨,一来二去错失战机;二是后勤崩盘,士兵背着百日粮草行军,累到埋粮减负,结果饿死于鸭绿江边的超过十万。这场景,像极了崇祯四年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豪言,最后却因粮饷断绝,逼反了皮岛毛文龙。 第二次东征更魔幻。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突然起兵反隋,理由是"主上无道,陷百万众于辽东"。这时候杨广正在前线指挥,听说后院起火,立刻扔下大军回援。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和崇祯千里回援京师,结果被皇太极绕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杨广镇压了杨玄感,却压不住天下汹汹的怨气——山东的王薄已经唱起《无向辽东浪死歌》,江南的民夫正在运河边晒白骨。 第三次东征时,隋朝的家底已经空了。但高句丽居然主动请降,还送回了叛将斛斯政。杨广接受投降班师,却发现高句丽根本没送回俘虏的隋军 直到唐朝初年,使者在平壤郊外还看到"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这就好比崇祯和谈皇太极,对方嘴上称臣,实则继续抢粮,最后还得靠武力说话。 现在回头看,杨广的战略其实没错。他三征高句丽,本质上是在维护汉家故地的主权——辽东自汉朝就是中国领土,岂能容忍一个割据政权坐大? 他修大运河,表面是为了南巡享乐,实则打通南北漕运,让江南的粮草能快速运往北方前线;他创科举,看似削弱门阀,实则为了培养忠于中央的寒门将领。这些举措,哪一项不是冲着长治久安去的? 但他输在一个"急"字。隋文帝留下的家底虽厚,却经不起连续十年的折腾:营建东都每月役使200万人,修运河征发360万民夫,三征高句丽动员超500万人次。 换算成现代GDP,相当于连续十年把30%的财政收入砸在基建和战争上,搁哪个朝代都得崩盘。崇祯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剿匪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结果越剿民变越多,和杨广的"急政"如出一辙。 更悲剧的是,杨广的超前战略不被时人理解。他在《纪辽东》诗里写"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满心想着恢复汉家旧疆,底下人却只看到劳役赋税。 就像崇祯吊死时,身边只有一个王承恩,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时,连萧皇后都只能拆床板做棺材。两个想当"千古名君"的皇帝,最终都成了王朝的"背锅侠"。 历史最吊诡的是,杨广种下的因,最终在唐朝结了果。唐太宗征高句丽时,用的是杨广留下的运河漕运;唐高宗灭高句丽时,打的是杨广铺好的战略基础。 就像大运河,隋朝百姓骂它是"亡国河",唐朝却靠它成就了贞观之治。或许杨广早就知道自己会被骂,但他赌的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至少,我守住了汉家的辽东。"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