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这与其说是在宣示信心,不如说是一种露怯的承认——因为基于冰冷的地缘现实,日本人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压根就没有打赢一场消耗战的底气。 南云这番关于后勤补给要“提早扎实准备”的警告,其实更像是一个走钢丝的人,在拼命检查那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保险绳。 这种焦虑的根源,首先就写在了地图上。南云想对标乌克兰模式,可他似乎忘了,日本不仅缺乏乌克兰那样的战略纵深,更没有那个可以说是开了挂的地缘环境。看看乌克兰,背靠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这些北约盟友,原本的国界线变成了西方输血的毛细血管。 在那片广袤的陆地上,铁路和公路网交织,物资、武器、乃至被拆散的重装备,都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陆路“偷渡”进前线。 这是一种低成本且难以被彻底切断的补给方式,就像是给病人挂上了打不断的点滴。但这种地缘红利,作为岛国的日本哪怕一丁点都享受不到。 日本孤悬海外,四面都是茫茫大洋,没有任何一寸土地与盟友接壤。这就意味着那条就在家门口的陆地输血管根本不存在。 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隔绝,更是战略上的死穴。日本这个国家,有超过90%的民生和战略物资都得看海运的脸色。 对于一个岛国而言,失去了海洋控制权就等于失去了呼吸权。陆权国家哪怕前线吃紧,后方也能依靠友邻国家苟延残喘,但日本只要海上那几条生命线被掐断,别说前线的坦克跑不动,就连东京老百姓的餐桌都要成问题。这种先天不足,注定了所谓的“长期抵抗”只是一个物理层面上的伪命题。 再看看他们手里的家底,情况只会让人更绝望。能源安全一直被日本挂在嘴边,号称拥有能支撑158天的石油储备。这个数字听起来挺让人安心对吧?但这其实是一个玩弄统计学的文字游戏。 这个储备天数是基于和平时期社会的正常消耗量算出来的。一旦战争机器全速运转,驱逐舰要飙高速,战机要开加力,装甲部队要集结,燃油消耗量根本不是和平时期能比的。到时候,这所谓的半年存粮,可能连三个月都撑不到就会见底。 除了这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石油,更荒诞的是工业制造能力的“内循环”假象。日本常常吹嘘自己的军工技术,但现实是他们的国防自主更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空中楼阁。 你知道生产先进导弹导引头、甚至航母甲板钢必须用到的稀土资源,日本本土的储量是多少吗?不到世界总量的0.1%。 这还要面对一个更尴尬的黑色幽默:日本90%以上的稀土进口来源,恰恰是他们设想中的那个巨大假想敌。虽然这几年他们满世界在澳大利亚和非洲挖空心思找替代矿源,想搞脱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依赖度依然高得吓人。 哪怕原材料不管够,制造端的拉胯也是肉眼可见。那项喊了整整五年的“弹药储备倍增计划”,喊得震天响,结果到现在还有一半的缺口填不上。为啥?因为虽然军费看着涨了,但大头都拿去买昂贵的美制F-35和战斧了,直接挤占了本土基础产能的升级资金。 说到这F-35战机,虽然有些是在日本组装,但关键的部件、哪怕是军舰上的宙斯盾雷达和燃气轮机,统统得依赖美国人供货。连最基础的炮弹引信,现在的日本都很难实现完全的独立量产,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供应链断裂风险。 再看看地面装备的造血能力,日本引以为傲的10式坦克,现在的生产线萎缩到一年只能搓出十几辆,像是在搞手工作坊。 对比一下海对岸那个“怪兽”级工业体系,人家一年就能下水一个舰队,爆出一个营的坦克,这种数量级上的代差,根本不是靠“精神力量”就能抹平的。 当这些先天的地理劣势和后天的工业短板叠加在一起时,一旦战端开启,摆在日本面前的剧本恐怕会残酷得让人窒息。 二战时期美军潜艇部队搞的那场“饥饿战役”就是前车之鉴,当时的“狼群”战术硬生生把日本商船队绞杀殆尽,让整个帝国饿死在这一座座孤岛上。 而如今,这场噩梦的复刻版只会更加致命。从波斯湾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途径南海再到台湾海峡,最终抵达日本,这条漫长的航线全段都处于现代远程打击火力的覆盖之下。这早已不是二战潜艇那个维度的威胁了。 现在的对手拥有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辽宁舰、山东舰编队,水下有各种新型潜艇,天上还飞着专打大船的东风系列反舰导弹。 这就是一个几乎无死角的“反介入”猎杀场。对于完全依赖海运输入的日本来说,每一艘油轮都将是在走鬼门关。 日本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拼命在西南诸岛修建弹药库和防御设施。但讽刺的是,因为岛屿面积狭小,这些设施根本没地方藏,全部赤裸裸地暴露在第一波导弹雨的射程覆盖内,简直就是摆在那里的固定靶标,大概率在开战首日就会化为乌有。 南云大将此时此刻喊出“要做长期准备”,甚至搬出乌克兰来做心理按摩,其实反而暴露了日本高层深层的战略焦虑。他们想给国家系上一根保险绳,但回头一看,绳子是烂的,挂钩也是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