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彭德怀命蔡长元以死抗敌,谁知蔡长元转头就下令解

千浅挽星星 2025-11-19 19:03:33

[微风]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彭德怀命蔡长元以死抗敌,谁知蔡长元转头就下令解散军队,却“出色”完成了任务,怎么回事? 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爆发了一场关键的铁原阻击战,当时的战场形势极为不利,联合国军一方投入了五个师的兵力,总人数接近五万人,配备了重炮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装备,火力配置十分强大。 而蔡长元所率领的 189 师,总兵力仅一万二千人,武器装备远不如对手,双方实力差距悬殊。 志愿军主力部队经过此前的战斗,急需撤下来休整补充,而铁原是主力部队撤退和休整的关键防线,如果铁原失守,主力部队将面临被联合国军追击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彭德怀司令员向蔡长元下达了严厉的命令:必须坚守铁原,哪怕付出巨大伤亡,也要为主力部队争取足够的休整时间。 所有人都清楚,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这几乎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接到命令后,蔡长元并没有选择常规的集中兵力正面阻击的战术,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解散” 军队。 他将 189 师这一万二千人的大部队,拆分成了两百多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大约三十人左右。 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仅基层军官感到困惑,就连彭德怀司令员最初得知时也担心这种部署会让部队陷入被动。 但实际上,蔡长元的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充分考虑了敌我双方的特点和战场环境。 他深知联合国军的优势在于火力强大、装备先进,但机械化部队行动不够灵活,且依赖集中作战;而志愿军的优势是熟悉地形、善于游击战和夜战。 如果 189 师集中兵力防守,很容易成为联合国军飞机、重炮的攻击目标,造成大规模伤亡,且难以长期坚守。 铁原地区多丘陵、沟壑和树林,地形复杂,非常适合开展分散阻击,蔡长元正是利用这一地形特点,让分散后的小分队像 “钢钉” 一样分布在战场上的各个关键位置。 这些小分队白天隐蔽在地形中,不主动暴露目标,等到夜晚,便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对联合国军进行袭扰。 他们不与敌人进行正面硬拼,而是采用打了就跑、侧翼穿插的战术,专门攻击联合国军的薄弱环节,比如后勤补给线、零散部队等。 这种战术让联合国军陷入了被动。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在复杂地形中难以展开,重火力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当遭到小分队袭击时,联合国军往往需要层层上报、调集支援,等准备好反击时,志愿军小分队早已转移到其他地方。 此外,由于志愿军小分队分散在各处,联合国军难以判断志愿军的主力位置,无法进行有效的集中攻击,反而时常面临四面八方的袭扰,疲于应对,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不过,这种分散阻击的战术,对 189 师的战士们来说极为残酷,每个小分队负责坚守一小块阵地,一旦被联合国军发现并包围,就必须拼尽全力抵抗,往往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在长达半个多月的阻击战斗中,许多小分队全军覆没,没有留下任何消息,蔡长元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军装上沾满血迹,身上嵌有 11 块弹片,最终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 189 师成功完成了任务,他们原本被要求坚守三天,最终却坚守了半个多月,为志愿军主力部队赢得了充足的休整时间,为主力部队后续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后,彭德怀司令员对蔡长元的指挥给予了高度认可,还亲自为其题词 “英雄不朽”,肯定了 189 师在铁原阻击战中的卓越贡献。 参考来源:中国日报网 73年了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