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阿努廷·参威拉恭在国家稻米政策与管理委员会会议上通报,中国已确认追加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 对当下的泰国农业来说,这份订单来得恰逢其时。今年前10月,泰国大米出口量仅665万吨,同比下滑20%,还被越南反超跌至全球第三,稻农们扛着产销压力,这笔订单实实在在缓解了行业困境。 50万吨的采购量,占我国今年大米累计进口量的近两成,是精准的市场补给。其中包含28万吨存量合同及新增份额,品类也从单一白米拓展到糯米等,刚好贴合国内多样的消费需求。 阿努廷特意高调通报,背后藏着泰国大米出口的现实焦虑。印度以每吨低40美元的价格抢滩市场,印尼、菲律宾等老客户纷纷转向越南,中国这份订单,成了当下实打实的支撑。 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往来,而是中泰政府间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已经连续12年稳居泰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达8204.75亿元,同比增长18%,农产品贸易正是两国合作的核心纽带。 这背后还有政策红利加持,中泰AEO互认落地后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再加上当前国际米价处于低位,咱们消费者能吃到高性价比的进口米,泰国也能借着这股劲儿稳住米价。 不少人会疑惑,国内粮食供应充足,为啥还要进口?其实这是粮食安全的理性布局。多元进口能对冲国际粮价波动的风险,而且今年我国大米进口同比有明显增幅,本就是市场供需调节的正常表现。 跑农业新闻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中泰合作早跳出了单纯的买卖范畴。从敲定交货的细节,到一起分享市场机遇,这种政府层面的精准对接,比普通商业合作更稳、更长久。 这50万吨大米,装的不只是谷物,更是两国的贸易互信与共赢。泰国有望靠着这份订单冲击全年800万吨出口目标,我国也进一步完善了大米供应体系,在复杂的国际粮贸环境里实现双向助力。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