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这消息一落地,日本那边直接乱成了一锅粥。日媒的快讯赶得比谁都快,字里行间全是慌乱,说19号一大早中方就通过正经的外交路子把消息递到了日方手上,没绕弯子,还特意提醒他们赶紧做好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 这话说得够明确了,根本没给模糊解读的空间,可日本政府那边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把账都算到了高市早苗头上——觉得就是她那些不着调的涉华言论,才把中方惹毛了,不然也不会刚恢复没几天的进口政策,突然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说起来这反转也确实够戏剧性的,本月7号中方才刚松口恢复进口日本水产品,那会儿日本水产界差点没放鞭炮庆祝,不少产区都开始忙着备货,盘算着怎么把之前积压的货赶紧发往中国。 结果才过十几天,一盆冷水就直接浇了下来,这落差换谁都得懵。但真要说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毕竟合作这事儿,讲究的是双向尊重,一边想赚着对方的钱,一边又在原则问题上踩红线,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中国市场对日本水产业来说,可不是随便找个替代就能补上的窟窿。以前巅峰的时候,日本每卖出去五份海鲜,就有一份是卖到中国来的,对华出口额能占到他们全球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还多。2022年那阵儿,即便各种顾虑已经冒头,这笔生意也还有四十多亿人民币的规模。 北海道的扇贝、青森县的海胆,这些高端货更是靠着中国消费者的认可,赚得盆满钵满,利润比普通海鲜高出好几倍,有些地方甚至摸清了中国的节日规律,专门等着过节前加大供货量。说白了,中国市场早就是日本水产业的饭碗之一,而且是镶了金边的那种。 可这饭碗能不能端稳,全看日本自己懂不懂事。从福岛那边开始排海,中国老百姓对日本水产品的安全顾虑就没断过。 今年六月中方松口恢复部分进口,本来是给了个台阶,结果日方连最基本的技术承诺都没兑现,该给的监测材料拿得不完整,嘴上说着安全,实际行动却一点不踏实。 这种情况下,信任本来就脆得像薄冰,高市早苗再出来说些越界的话,无异于直接在冰面上踩了一脚,碎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不用等官方暂停,市场早就给出答案了。从2022年到2024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额从八百多亿日元直接跌到六十亿出头,占比缩水到只剩2%。 北海道养扇贝的农户最有体会,2024年光是卖不出去的扇贝就堆了三千吨,不少人扛不住资金压力,只能关掉养了大半辈子的养殖场,出去打工谋生。 青森县的海胆更惨,以前是高端食材,现在运不出去,只能在本土低价甩卖,价格比两年前跌了四成,忙活一整年,赚的钱还不如去城里打零工。 这些可不是数字,是实实在在的生计,日本政府要是真为这些农户着想,也不会放任矛盾闹到这一步。 更让日本头疼的是,中国市场的空缺早就被别人填上了。就说活蟹进口,以前日本蟹占着不少份额,现在俄罗斯直接占了六成,越南、加拿大也跟在后头分蛋糕。 2024年中国蟹类进口总额还涨了12%,达到二十多亿美元,可这笔钱里,日本一分都没捞着。 他们也试着往东南亚、美国找路子,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东南亚偏好便宜货,根本消受不起海胆、扇贝这种高端海鲜;美国那边冷链成本高,老百姓的口味也不一样,想顶上中国市场的规模,门儿都没有。 日方现在把锅甩给高市早苗,看似找到了原因,其实没说到根子上。就算没有这次的言论,之前的信任透支也早晚会出问题。 贸易合作的根基从来都是责任和尊重,一方面要保证产品安全,另一方面要守住对方的底线,这两点日本哪条都没做好。 中方19号的通报,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敲个警钟——想做生意就得拿出诚意,安全要实打实,说话要守规矩,别总想着一边占便宜一边耍小聪明。 日本这会儿要是真着急,该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赶紧补短板。把该给的监测材料备齐,用实际行动证明产品安全;管好自己人的嘴,别再碰那些敏感话题。 要是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过阵子风头过了就能恢复,那可就太天真了。中国消费者的眼睛是亮的,市场的选择也是硬的,失去信任容易,再想赢回来,可不是靠几句空话就能解决的。 说起来这事儿也给所有想和中国做生意的国家提了个醒,合作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互相体谅。中国从来不会无故刁难谁,可也绝对不会容忍别人踩着自己的底线赚钱。 日本要是真疼那些断了生计的农户,真在乎水产业的未来,就该好好反思反思,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 别等彻底失去市场才追悔莫及,到那时候,再怎么找借口,也没人会买账了。毕竟生意场上最现实,诚意不够,饭碗就别想端稳。 参考资料:极光新闻《日媒:中方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