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台海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跳出来叫嚣!在11月19日,法国北部一场座谈上,他妄称台湾作为“民主政体”,身处“非民主不怀好意的巨人身旁”,还说台湾面对中国大量资讯站“攻击”建立的打击假讯息制度值得法国借鉴。 这话一出,舆论哗然——要知道,就在几天前,法国外交部还在记者会上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向台湾提供武器。一边官方表态谨慎,一边总统高调捧台,这种“左右互搏”的操作,究竟是战略失误,还是另有深意? 先别急着下结论,得看看他夸的到底是什么。马克龙提到的所谓“台湾经验”,主要指三方面:一是2023年通过的《诈欺犯罪危害防制条例》,要求社交平台若未及时删除经核实的虚假信息(比如伪造马英九代言保健品的视频),最高可罚数百万新台币;二是2020年实施的《反渗透法》,规定若接受“境外敌对势力”资助干预选举,最高判五年;三是民间事实核查组织活跃,像“台湾事实查核中心”“MyGoPen”等,在选举期间确实快速辟谣,减少误导。 听起来挺“先进”?但问题来了:谁来定义“虚假信息”?谁又算“敌对势力”?连台湾本地反对党都担心这些法律被政治化滥用。网友“数字边界”就直言:“用打击假消息的名义限制言论,最后可能变成打压异见的工具——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前车之鉴。” 更耐人寻味的是马克龙此时发声的背景。法国眼下内忧外患:执政党失去议会多数,2024年预算案卡壳,财政赤字预计飙到GDP的6.3%,远超欧盟3%的警戒线;对华出口主力干邑白兰地销量暴跌六成;国内通胀高企,民众怨声载道。这时候炒作“印太安全”“民主对抗威权”话题,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在转移视线。 其实法国一直想在中美之间走“第三条路”。它在印太有8000驻军、百万侨民,近年频频派军舰穿越台海,还推出“印太战略2.0”,试图彰显“全球影响力”。但现实很骨感: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强调欧盟必须恪守一中政策;东盟国家反复表态“反对域外干涉”;连美国盟友都未必买账,法国单方面刷存在感,反而显得孤立。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自己也在为网络监管头疼。此前参考欧盟《数字服务法》起草本土法案,结果因民众担忧“变相审查”而被迫撤回。现在转头研究台湾模式,或许是看中其“法律+民间”双轨制——既保留政府介入空间,又避免直接封号删帖。但别忘了,台湾这套机制运行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照搬到欧洲,水土不服几乎是必然。 最关键的是,台海问题从来不是什么“民主 vs 威权”的叙事题,而是中国内政的核心议题。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法联合公报》也白纸黑字写明不武装台湾。任何试图将台湾包装成“独立政治实体”的言论,不仅违背基本外交准则,也无助于地区和平。 中国始终主张,各国应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真正的信息治理,应建立在法治、透明和公众参与基础上,而非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 世界需要的是建设性合作,不是煽动对立的话术。希望某些国家在开口前,先想想:你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麻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