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

盘盘鸭 2025-11-24 11:47:46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2002 年 9 月 18 日,北京某老院内,近九旬的周而复枯瘦的手抚过平反文件。   纸张上 “恢复党籍” 四字让他老泪纵横,十六年的不白之冤终于得雪。   他望向书桌上《长城万里图》手稿,想起 1985 年那次改变命运的访日之行。   1985 年春,周而复接到官方任务:以中国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赴日。   此行核心是参与中日政治家书法展,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属重要外事活动。   但他心中藏着另一个目标 —— 为《长城万里图》补充侵略者视角的史料。   这部抗战小说初稿已完成,却因缺乏日军心态细节,被老友点出 “肌理不足”。   早在 1979 年,刚完成《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复,便启动《长城万里图》创作。   作为亲历淞沪会战、赴延安参与抗战的老作家,他本以为亲历足够支撑写作。   可楼适夷读完初稿直言:“只写我方抗争,没挖透侵略者的精神内核。”   他反复琢磨,认定靖国神社的战史档案、士兵日记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接到访日任务后,周而复立刻向使馆上报调研计划,详细说明创作需求。   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还原抗战全貌,需搜集日军动向、心态相关史料。”   使馆批准后,他精心规划行程:先完成书法展官方活动,再利用顺访时间调研。   为减少关注,他将调研定在清晨六点,仅带翻译与一名团员同行。   1985 年 5 月,周而复抵达东京,先全力投入书法展交流。   他与日方人士探讨书法艺术,促成多件作品互赠,圆满完成官方任务。   公开活动结束后,他按计划前往靖国神社,全程专注记录档案内容。   不参与祭祀仪式,不与无关人员交谈,更无任何不当言行,只埋头整理史料。   可回国后,这段纯粹的调研行程被断章取义,指责声瞬间淹没了他。   “损害民族情感” 的标签贴在他身上,即便出示使馆备案文件也无济于事。   1986 年,他被革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职务,更被开除党籍。   这个 1938 年入党的老党员,将这份屈辱藏在心底,转头投入小说修改。   此后数年,周而复每天清晨五点便伏案写作,桌上堆着从日本带回的史料。   他逐字分析日军日记,将侵略者的矛盾、残暴融入人物刻画,补充细节。   吃饭时想到合适的对话,立刻放下碗筷记录;深夜灵感来袭,便开灯续写。   家人劝他休息,他却说:“这部书是对历史的交代,不能停下。”   1987 年,《长城万里图》第一卷《南京的陷落》出版,引发学界震动。   五十六万字里,既有战场的宏大惨烈,也有侵略者的真实心态呈现。   随后,《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等卷册陆续推出,1994 年全套完成。   这部三百七十万字的巨著,斩获 “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抗战文学经典。   日本友人伊井健一郎读后深受震撼,自费组织团队翻译日文版。   历时二十一年,2016 年日文版出版,成为中日历史对话的重要文本。   而周而复始终未放弃申诉,每份证明材料都仔细复印,盼着清白归来。   2002 年平反时,他捧着文件哽咽:“能在有生之年洗清冤屈,值了。”   晚年的周而复,虽身体渐弱,仍关注《长城万里图》的传播。   他常给年轻读者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叮嘱大家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004 年,周而复逝世,享年 87 岁,临终前仍牵挂手稿的保管。   家人遵照遗愿,将部分手稿捐赠给文学博物馆,供后人研究学习。   如今,《长城万里图》不断再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书中基于真实史料的细节,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周而复为史立言、以笔证道的坚守,也随着书籍流传,被永远铭记。   这位文学坚守者,虽已远去,却以作品为桥,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信源:(中国作家网——周而复: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