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11月23日发文说:“我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富有成效的会晤。我们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国防和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双边合作。我也希望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贸易关系。日印关系是构建更美好全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会晤背后藏着两国更深的战略考量。根据《日本经济新闻》11月24日报道,双方正加快推进“印度-日本特别战略全球伙伴关系”,计划在2026年前将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230亿美元提升至350亿美元。半导体合作成为新亮点,日本半导体巨头 Rapidus 已与印度半导体使命计划达成技术共享协议,这将是日本首次向新兴国家转移尖端半导体制造技术。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两个国家最近在防务合作上动作频频。印度海军宣布将采购日本US-2两栖搜索救援飞机,这将成为战后日本对印出口的首批完整武器系统。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自卫队将首次参加今年12月在孟加拉湾举行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组成四国联合演习阵容。这种防务合作的升温,明显带着应对印太地区局势变化的意味。 莫迪特别提到的人才流动,实际上指向日本刚刚放宽的“特定技能2号”签证。从2025年4月起,日本将向印度IT工程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开放长期居留通道。这对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的日本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而印度则看中了日本在高铁、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积累,班加罗尔-孟买产业走廊的日资企业数量今年已突破500家,比三年前增长了40%。 不过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因为征地问题进度落后计划两年多。印度对日本军工技术的转移限制也颇有微词,毕竟新德里希望获得的是核心技术,而不只是成品采购。这些摩擦暴露出两个民主国家在制度效率和技术保护方面的深层次差异。 地缘政治学者指出,日印走近背后是印太战略格局的重塑。随着“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常态化,日本正在协助印度提升其在印度洋的海上监视能力,今年初交付的海洋监视卫星地面站就是个明显信号。而印度则通过加强与日本的关系,在美中之间保持更灵活的战略空间。 从历史角度看,这对曾经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的国家,如今能建立起如此紧密的合作关系,确实折射出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1952年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不足5000万美元,如今已增长近500倍。这种跨越式的合作发展,既源于共同的经济需求,也受到地区安全环境的驱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