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战友情,直叫人泪目动容!孙兆群曾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最终凭战功荣立一等功。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曾许下一句沉甸甸的生死诺言——谁要是能活着回去,就替牺牲的兄弟照顾好家里的爹娘。 从前线归来后,他没让这句诺言落空,毅然认下16位牺牲战友的父母当自己的爹娘。每个月发了工资,他第一时间就分成16份,一份份寄到老人们手中;不仅如此,他还拉着妻子一起,替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战友,把孝心实实在在送到每位老人身边。 这条替战友尽孝的“探亲路”,他一踏就是三十多年。不管是春节阖家团圆的日子,还是中秋望月思亲的时刻,16户老人的家里,从来少不了他的身影,没有任何一户被冷落过,这份坚守,把战友情熬成了比亲情还浓的牵挂。 这场约定的起点,是1985年南疆前线那个闷热的中秋夜。战士们攥着半块月饼,没人有心思品尝,月光下全是对家的牵挂。 17岁的顾克路刚被拒绝上战场,急得红了眼,喊着“就算是送死的机会也给我”;吴明玉念叨着要给母亲买天麻治头痛;公衍进盼着活着回去,穿军装给父母敬个标准军礼。 孙兆群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心里清楚突击作战意味着什么,他提议立下约定:“谁活着回去,就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双亲。”没人犹豫,这成了硝烟里最沉重的承诺。 战斗来得迅猛,25分钟的枪林弹雨,阵地夺了回来,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可16名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 孙兆群身负重伤,肩膀和大腿里嵌着十几个弹片,被抬下战场时,满脑子都是战友们最后的模样——顾克路牺牲后还紧紧攥着枪,三个人才掰开他的手,刚拿出枪,手指又本能地蜷成握枪的姿势。这份画面成了他心里解不开的结,他总觉得,是自己没把这些兄弟活着带回来。 1986年康复归队,孙兆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出烈士档案。他一笔一画抄下16对父母的名字和地址,从山东到江苏再到湖南,跨越千里的牵挂就此记下。 他把补发的1352元工资分成16份,每笔钱都附一封手写信,开头一律是“大伯、大妈,我是您儿子的战友”,结尾恳求认下他这个“儿子”。 起初老人们都当是客套,顾克路的父母甚至千里迢迢赶到部队退钱,看着孙兆群朴实的脸,听他说“克路在的话,这钱你们会收”,老两口才红着眼眶认下这个孩子。 每月发工资的日子成了雷打不动的“尽孝日”。孙兆群的工资从来没完整揣过,刚到手就分成16份寄出去。他备了个泛黄的记事本,上面记满细节:刘富民母亲腰痛,扈轶群父亲有特殊病症,吴明玉母亲头疼…… 这些名字和病情,比自家的事记得还清楚。吴明玉家在泰山北坡,他翻几道山梁送天麻;公衍进的父母没见过儿子敬军礼,他专门赶去,郑重地行了个军礼,了却烈士遗愿。 这份责任不是他一个人在扛。1987年陶琳嫁给孙兆群,听他哭着说起战友的约定,当场点头支持。往后的日子里,探新路成了一家三口的行程,儿子从小跟着去看望“爷爷奶奶”,回来还要写心得。 孙兆群1995年得脑炎住院,老人们拄着拐杖赶来看他,吴明玉的母亲攒了半筐核桃,说能补脑子,一颗都没舍得吃。人心换人心,他喊老人们“老爹”“老嫲嫲”,老人们也把他当成了亲儿子,大事小情都先找他商量。 三十多年里,他送走了好几位老人。2019年顾克路的父亲去世,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弥留之际说想穿当年的军装走。孙兆群四处托人,跑了好几个仓库才找齐军装,亲手给老人穿上。 料理完后事,他又和战友凑了几万块给顾妈妈当养老费。截至现在,健在的老人里最大的已经103岁,最小的也82岁,全靠他常伴左右。 上千封家信摞起来一人多高,10万公里的行程踏遍三省,孙兆群从青丝走到了白发。有人问他值不值,他只说对死人的承诺不能补,这是欠战友的债。 在这个轻易许诺又轻易遗忘的年代,他用一辈子证明,有些约定真能跨越生死,有些情谊真能抵过岁月。战友情从来不是口号,是把战友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爹娘,把战友的心愿当成自己的责任。 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尽孝,成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孙兆群的事迹传开后,身边涌现出不少效仿者,有人捐口罩,有人救乘客,善意在无声中传递。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是守住承诺、扛起责任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