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际旭创(300308.SZ)深度研究:光模块龙头乘AI算力东风,技术迭代与需求爆发双轮驱动 (内部金融教学使用,不作为投资建议) 一、核心结论:762元目标价的底层逻辑——AI算力“高速公路”的核心收费站 高盛11月20日将中际旭创目标价从470元上调至762元(涨幅62%),核心逻辑直指AI时代光模块的角色升级:从“配套组件”变为“算力输送通道的核心节点”。当前市场聚焦大模型与终端应用,但算力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光模块)的供需缺口已进入爆发前夜。中际旭创凭借技术领先性(800G/1.6T量产能力)、芯片架构变革下的需求弹性(ASIC芯片带动光模块用量倍增)、以及硅光子技术降本增效的长期潜力,已成为全球AI算力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二、行业背景:AI算力爆发,光模块为何是“隐形冠军”? 1. 算力即新石油,光模块是“数据高速公路的收费站” AI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依赖海量数据传输,而光模块是数据中心内部及服务器间高速通信的核心器件(负责电信号与光信号的转换)。随着模型参数量指数级增长(如GPT-4参数量万亿级),单次训练所需的数据吞吐量呈几何级提升——例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模型需每秒传输数百TB数据,这对光模块的速率(如800G→1.6T)、可靠性提出极致要求。 2. 芯片格局剧变:ASIC崛起推动光模块需求“量价齐升” 传统AI算力以英伟达GPU为主(通用性强但成本高),但2027年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预计将占据45%的AI芯片市场份额(高盛预测)。ASIC为特定任务定制,虽无法通用,但单位算力效率更高,且其架构设计通常需要“多光模块并行”:一台服务器可能搭配3-10个光模块(而GPU服务器仅需2-3个)。这意味着,光模块的需求从“GPU的附属品”升级为“ASIC算力的刚需组件”,需求弹性大幅释放。 三、公司核心竞争力:技术卡位+产能优势+盈利弹性 1. 高端产品率先放量:800G已成标配,1.6T提前布局 800G:2025年需求爆发,当前“供不应求”:2024年是800G光模块的规模商用元年,海外云巨头(如英伟达、谷歌、Meta)已明确将800G作为数据中心升级主力,部分客户因需求激增出现“催货难”现象。中际旭创作为全球最早实现800G量产的厂商(2023年份额超50%),2024年订单饱满,且2025年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1.6T:研发领先,2026年贡献核心增量:高盛预测,2026年中际旭创800G与1.6T产品合计收入占比将达87%(800G占71%、1.6T占16%)。1.6T光模块对应AI训练的下一代高速通信需求(单通道速率提升至1.6Tbps),目前公司已完成技术研发,量产进度领先同行,有望率先抢占高端市场。 2. 技术迭代:从EML向硅光子转型,毛利率迈向46.4% 传统光模块采用EML(电吸收调制激光器)技术,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而硅光子技术通过集成硅基光路,可实现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与制造成本。中际旭创正加速从EML向硅光子转型,预计2027年硅光方案占比显著提升,推动整体毛利率从当前的30%+向46.4%迈进(高盛预测)。长期看,硅光子的规模化应用将打开利润空间,强化公司的盈利能力。 3. 高盛上调盈利预测,市场共识待修复 高盛基于800G/1.6T放量及硅光子降本预期,将中际旭创2026-2027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23%和28%,显著高于市场平均预期。当前股价对应2026年PE仍处合理区间(参考762元目标价隐含估值),反映市场对远期需求的认知尚未充分price in。 四、风险提示(教学讨论要点) 尽管中际旭创具备显著竞争优势,但需关注以下潜在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若硅光子或1.6T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高端市场份额流失; ★竞争加剧:海外厂商(如Coherent、Lumentum)及国内同行(如新易盛)加速扩产,可能引发价格战; ★AI需求波动: ★地缘政治风险 五、总结:为什么高盛敢给762元目标价?——押注“AI基建刚需”的确定性 中际旭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准卡位了AI时代最紧缺的环节——高速光模块。随着ASIC芯片普及(用量倍增)、800G/1.6T技术迭代(单价提升)、硅光子降本(利润释放),公司有望从“行业跟随者”成长为“算力基础设施的垄断级供应商”。高盛762元的目标价,本质是对其“技术壁垒+需求爆发+盈利弹性”三重逻辑的集中定价。 (注:本文仅用于内部金融教学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