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大家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 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70万人,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是无数个家庭的牵挂。这里面有在东京、大阪求学的留学生,有在制造业工厂务工的技术人员,有嫁去日本的华人配偶,还有短期旅游、商务考察的访客。 24岁的小李在京都读研究生,去年外交部第一次发布赴日安全预警时,他觉得“只是例行提醒”,想着完成毕业论文再回国,没成想今年局势持续紧张,直飞国内的航班从每天十几班缩减到两三班,票价炒到了平时的五倍,还一票难求。 他给中国驻大阪总领馆打电话咨询,工作人员只能反复叮嘱“尽量储备生活物资,关注官方通知”,没给出任何明确的撤侨承诺——不是领馆不作为,是局势没到全面开战的地步,却已经超出了常规领事保护的范畴。 日本的底气,从来都藏在它的战略短板里。这个岛国90%以上的能源、60%以上的粮食依赖进口,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港口、机场就是命脉中的命脉。 谁会在战争打响后,敞开自己的战略通道让外国人撤离?别说中国公民,就算是持有日本永住权的外籍人士,也会被纳入战时人员管控体系。 查一下日本2022年修订的《自卫队法》就知道,战时状态下,自卫队有权征用民用机场、港口,限制人员跨境流动,甚至可以对“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实施临时管制。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写进法律的条款,本质就是为了在冲突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日本太需要一张能牵制对手的牌了。这些年它一边跟着盟友搞军事扩张,一边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停滞的困境,在地区局势中越来越难找到存在感。 一旦局势升级,70万中国滞留人员就成了它最“低成本”的筹码——既不用额外投入资源,又能通过控制人员流动给对方制造舆论压力和外交难题。 你以为它会顾忌人道主义?看看俄乌冲突中,某些国家扣押外籍公民、限制撤离通道的操作就该明白,战争面前,所谓的“人道主义”往往会让位于战略利益。 日本很清楚,这70万人背后是70万个中国家庭,只要拿捏住这些人的安全,就能在谈判桌上多一分胜算。 别迷信“国家会兜底”的幻想,撤侨从来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时,中国启动撤侨行动,从发布通知到最后一批公民撤离,只用了72小时,那是因为局势可控、交通未断。 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导弹升空、航线封锁、港口关闭,就算国家想派军舰、包机,也找不到安全的停靠点和降落场。 外交部的“暂勿前往”预警,不是随便说说,是基于情报部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是在给大家留最后的撤离窗口期。 那些觉得“真打起来肯定会有人救”的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战争会摧毁所有常规秩序,你连出门都难,何谈撤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早已在悄悄布局战时人员管理。近几年,它在全国范围内完善了外籍人员登记系统,要求所有长期滞留的外国人必须录入指纹、人脸识别信息,甚至要报备详细住址和工作单位。 这些信息,平时是管理便利,战时就是精准管控的依据。一旦冲突爆发,日本完全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快速锁定外籍人员,限制其活动范围,70万人想分散撤离都难,更别说大规模集体回国。 不是国家不重视公民安全,而是战争的残酷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撤侨的核心是“窗口期”,这个窗口一旦关闭,再强大的国家也难有回天之力。 70万滞留人员的处境,本质上是跨境流动中必须面对的风险——当你选择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承担目的地的安全风险,而国家的预警和领事保护,从来都是“防患于未然”,不是“事后补救”。 理性看待出境,重视国家发布的安全预警,是每个成年人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基本态度。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开战即封门”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和历史教训的客观判断。别等枪响了才想起找归途,那时可能只剩下无助和悔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