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拿着削藩的奏折冲进未央宫时,汉景帝刚平定完七国之乱的前一夜。这位御史大夫到死都想不通,自己一心为朝廷剪枝,怎么就把树给摇得差点倒了。 他给景帝出的主意够狠:直接拿吴王刘濞开刀,削掉他的豫章、会稽两郡。理由是“吴王铸钱煮盐,招纳亡命之徒,早晚会反”。这话没说错,可他忘了,刘濞在吴国经营了四十多年,根早就扎深了,你一斧子下去,不是剪枝,是砍树。 更急的是节奏。一年之内,连削楚、赵、胶西三国封地,跟下饺子似的。诸侯们本来还在观望,这下全慌了——今天削我一城,明天是不是就要夺我国?晁错把他们逼到了墙角,不反也得反。 其实削藩这事儿,贾谊早就提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慢慢拆,温水煮青蛙。可晁错偏不,非要来个快刀斩乱麻。他觉得“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话听着有理,却把风险估低了。七国联军几十万压过来时,景帝手里能调动的兵,还没人家一半多。 最要命的是,他没给自己留后路。朝堂上反对声一片,他一句“天子不与白衣同”顶回去,把大臣全得罪了;对诸侯,只谈削地,不提安抚,连点缓冲的余地都没留。最后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能把他当替罪羊,穿着朝服就被拖去腰斩。 说他急进,真不算冤枉。削藩是必须做的事,可怎么削、什么时候削,得看火候。晁错像个刚学会下棋的人,眼里只看到要吃对方的子,却没算到对方会将军。他的忠心没话说,可办事的法子,太愣。 后来汉武帝搞“推恩令”,照着贾谊的路子来,让诸侯把封地分给儿子们,不用朝廷动手,自己就把自己拆零散了。这才叫高明——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流血。 晁错的悲剧,不在于主张削藩,在于他把复杂的政治博弈,当成了非黑即白的算术题。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该不该做”,而在“该怎么一步步做”。太急,好事也能变成坏事。他用自己的命证明了:治大国,真的像烹小鲜,火太急,就糊了。汉帝刘启 景帝 汉朝刘启 西汉七王之乱 西汉皇权更迭 建文 汉宣帝立后之争
晁错拿着削藩的奏折冲进未央宫时,汉景帝刚平定完七国之乱的前一夜。这位御史大夫到死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26 07:01: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