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说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这结论纯属没看透中国的崛起逻辑——咱们从来不是要搞封闭的自给自足,而是在打造“别人卡脖子也能活得好”的硬实力! 我感觉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地理和资源的先天条件确实有客观限制,但他们忘了中国最厉害的本事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来不会被先天条件捆住手脚。 就像以前谁能想到沙漠能种粮食、风电能顶化石能源?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人干出来的。 我认为再过五十年,中国真的啥都不缺。现在化石能源的替代之路已经越走越宽,西北的戈壁滩上,一排排风电塔像哨兵一样日夜转动,把风能转换成源源不断的电能;光伏板铺满了山坡和屋顶,贪婪地吸收着太阳能,变成照亮千家万户的光。 还有核电技术的不断突破,安全高效的核电站正在全国各地落地,这些清洁能源加起来,早就够支撑国家发展的能源需求了。 粮食方面更不用担心,新疆的沙漠在科技的改造下,变成了一片片绿洲良田,节水灌溉、耐盐碱作物培育等技术让昔日的不毛之地长出了沉甸甸的粮食。 除了新疆,全国各地的盐碱地、荒地都在被逐步开发利用,加上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产量纪录,未来中国不仅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有余力帮助其他国家。 高科技领域更是捷报频传,从芯片制造到人工智能,从航天航空到生物医药,中国的科研人员们日夜攻关,以前被卡脖子的技术现在一个个实现突破,再过五十年,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肯定能全面领跑世界,到时候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中国人民就是有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只要一起加油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新加坡如今取代香港,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靠的是宽松的贸易环境,坦荡的胸襟。 这一点确实值得肯定,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全球的资本和人才,坦荡的胸襟让新加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赢得了尊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就能看透中国崛起的本质,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不同,新加坡有新加坡的优势,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不能用自己的发展逻辑去评判别人。 中国千年来一直都在世界高峰,从汉唐盛世到宋明的繁荣,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周边国家纷纷前来学习交流。也就近百年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了,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插曲。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不断攀升,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领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崛起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面积只有一个小县城大小的国家,怎么能体会到中国这种大国的历史底蕴和发展韧性呢?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地理和资源限制,却忽略了中国人民改变现状的决心和能力。 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不为世界上30--40个国家提供他们必需的产品,只是生产满足自己需求的工业品,那么能源矿产还会消耗那么大吗?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为全球很多国家提供各种工业品,这确实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矿产。 但如果我们把生产规模缩小到只满足国内需求,能源和矿产的消耗量肯定会大幅下降,到时候即使外部通道受阻,也不用担心能源矿产供应不足。 而且在战争状态下,贸易断链本来就是大概率事件,与其依赖外部供应,不如提前做好内部循环的准备。 现在中国正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既保持与世界的联系,又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大家觉得中国未来能实现全面自给自足的崛起吗?如果减少对外出口,能源矿产消耗会大幅下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