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和日本保守党都正式宣布拒绝中方所有要求且不会向中方道歉!在得到日本明确答复后,要看中国的反应了。不知道会不会像硬刚美国关税那样和日本死磕到底?机会日本给创造了,就看中国能不能把握的住! 很多人一看到这就热血上头,想着当年中美关税战多痛快,特朗普加征25%关税,中国第二天就对等反制,从大豆到汽车再到芯片设备,该加税的加税,该限制的限制,硬刚了好几年没服软,现在日本主动送上门来,正好趁机教训一顿。 可这话听着解气,但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看,中美之间的死磕和中日之间的博弈,压根不是一回事,中国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关键不是敢不敢打,而是能不能打得准、打得值,毕竟打仗得看对手是谁、自家家底怎么样,不能光靠一股子冲劲。 先说说日本这波拒绝的底气在哪?表面上看是跟着美国站队,仗着美日同盟腰杆硬,实际上是摸准了中日经贸绑得深的软肋——你以为中国离得开日本? 日本汽车在中国一年卖几百万辆,高端机床、半导体材料这些关键部件,日本至今还握着不少话语权;可反过来,日本更离不得中国,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从中国赚走几千亿人民币的顺差,从稀土到农产品再到庞大的消费市场,少了中国,日本不少产业得直接停摆。 这就是中日关系的特殊性,不像中美是全球霸权和崛起大国的全面对抗,中日是“打架伤自己”的邻里博弈,真要像中美那样全面加征关税、互相掐断供应链,先扛不住的可能不是日本,中国相关产业也得跟着阵痛,当年中美关税战,中国出口企业受影响不小,现在经济复苏阶段,不可能再搞那种两败俱伤的全面死磕。 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忍气吞声,当年硬刚美国关税,核心是反击美国的贸易霸凌,维护的是全球贸易规则;现在应对日本,思路早就变了,不是不磕,是换着法子磕,磕得更精准、更疼,还不伤到自己。 就拿福岛核废水这事来说,日本拒绝中方提出的“全面第三方检测”要求,中方直接出手限制日本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这一下就戳中了日本渔业的命门——日本渔业每年对华出口额几十亿,中国市场占了他们海外销量的半壁江山,这一反制,日本渔民哭着找政府抗议,比骂一百句都管用。 再看历史问题,日本拒绝道歉,中方没搞全面制裁,反而加大了对历史真相的宣传力度,在国际上揭露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同时限制日本部分右翼关联企业来华投资,这种精准打击,既没影响中日正常经贸往来,又让日本付出了实际代价。 还有经贸领域,日本跟着美国搞芯片出口管制,拒绝中方“放宽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限制”的要求,中方也没硬刚加税,而是直接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对参与管制的日本企业进行对等限制,同时加快国产半导体材料的替代速度。 现在中国国产的光刻胶、靶材已经开始批量替代日本产品,日本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半导体企业,订单量直线下滑,不得不偷偷找中方协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全面死磕高明多了。 当年硬刚美国关税,是因为美国要掐断中国的发展路,不得不正面迎战;现在对付日本,是因为双方利益交织太深,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用精准反制打疼日本的痛点,比全面对抗效果更好。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太软了?机会都送上门了还不狠狠打?可实际上,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被动反制的国家了,现在的应对更讲究策略。 日本敢拒绝中方要求,本质上是赌中国不敢轻易破坏中日经贸关系,但他们忘了,中国现在的市场体量、产业实力,早就有了议价权。 就拿汽车产业来说,以前日本汽车在中国横着走,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不仅在国内抢了日本车的市场,还反过来出口到日本本土,日本车企现在急得跳脚,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进一步限制日本汽车零部件进口,日本汽车产业得倒退好几年。 再看钓鱼岛问题,日本拒绝承认存在领土争议,中方也没跟他们吵嘴,直接派海警船常态化巡航,现在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天数、吨位都远超日本,实际控制力度越来越强,日本除了口头抗议,根本没辙。 这种“你嘴硬你的,我做我的”的策略,比单纯的经济死磕更有效,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没陷入没必要的对抗,这才是真正的把握机会,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说到底,日本这波操作确实给了中国一个契机,让中国能名正言顺地强化自身诉求,但中国的应对绝不会是简单复制硬刚美国关税的模式。 中美博弈是大国之间的全面较量,拼的是综合国力和耐力;而中日博弈是区域内的利益制衡,拼的是精准打击和策略智慧。 中国现在的做法,就是抓住日本的软肋打,比如渔业、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这些依赖中国市场的产业,同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比如钓鱼岛巡航、历史真相宣传,这种刚柔并济的应对,比全面死磕更能达到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