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分析:一旦对日本开战,就必须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首先重点是摧毁日军的所有潜艇

文史啊旺 2025-11-26 19:32:26

有人分析:一旦对日本开战,就必须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首先重点是摧毁日军的所有潜艇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潜艇之所以先进,就在于是电池驱动,所以,针对日军空军及海军基地,更重要的摧毁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变电站及火力发电厂,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线及桥梁,其次是直接打击日本内陆地区的类似三菱重工军民融合的企业及附属电站。 抗日战争那会儿,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确实挺棘手,尤其是他们的伊号系列,靠着高效电池组装技术,续航时间长,隐蔽性强,能在太平洋上搞突然袭击。日军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潜艇,到1941年太平洋开打时,已经有上百艘在服役。这些潜艇不光是柴油机,还特别注重水下电动推进,电池是关键部件,生产和充电全靠稳定的电力供应。要是能一开战就直奔他们的潜艇基地下手,吴港、佐世保、舞鹤这些地方的船坞和维修设施就得先炸掉,那样日军潜艇的出动率立马就得打折。历史上看,日本的潜艇基地多建在九州和本州沿海,周边电力网密布,变电站和火力发电厂是命根子,炸掉这些,电池充电就得停摆,维修周期拉长,海军的机动性直接瘫痪。 说起日本潜艇的电池技术,那可不是吹的。二战时期,他们从瑞典引进许可,组装出高容量铅酸电池组,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续航多出一大截。日军潜艇能长时间潜伏,就是因为这些电池支持水下低速航行,不用频繁浮上换气。要针对空军和海军基地,重点得放在周边200公里内的电力基础设施上。像九州的八幡制铁附属发电厂,本来是为军工供能,炸掉它,周边钢铁和电池生产线就得歇菜。铁路公路桥也是软肋,日本岛国地形窄,交通线集中,切断这些,补给就卡壳。历史上,日本侵华时就靠东北的煤炭和电力支撑军工,要是中国空军早点反手轰炸这些点,日本的扩张速度得慢一半。东北那片煤田和水电站,本来是日军掠夺的命根,从1931年九一八后,他们就大建发电厂,1940年时电力产量翻了好几倍,全喂给关东军和本土工厂。要是开战初期就集中火力打这些,效果比被动挨炸强多了。 日本的军工企业像三菱重工这种,军民两用,表面造船造飞机,底下全是潜艇电池和航空发动机的生产线。名古屋的发动机厂、神户的造船厂,这些地方的附属电站一炸,生产线就得停摆。日军侵占东北后,靠着抚顺煤矿和沈阳的钢铁厂,军工产能暴涨,1942年时生铁产量就超千万吨,全是用来铸炮管和船壳。要直接打击内陆这些融合企业,得优先切断电力,重建电站至少半年,期间日军武器输出就得断档。抗日时期,国民党空军有马丁B-10这种能飞1200公里的轰炸机,航程够到九州,但实际用得少,全扔在内地防空上了。要是转成主动出击,夜间低飞突袭变电站,结合地面破坏,牵着日军鼻子走,战局说不定就变样。日军后期在太平洋上吃亏,也跟补给线拉长、能源跟不上有关,早点打他们的电力网,侵华的势头就得刹车。 抗日战争拖这么久,伤亡这么大,说白了跟国民党高层那套思路脱不了干系。蒋介石从1931年九一八后就定调“攘外必先安内”,意思是先收拾内部,再对付外敌。结果呢,日本关东军占了东北,国民党不光不抵抗,还下令东北军撤退,让出130万平方公里地盘。日军在那儿建了伪满洲国,疯狂挖煤、炼铁,1932到1944年,掠走2亿多吨煤、1100万吨生铁,全运回本土撑军火厂。东北本来是中国重工业摇篮,沈阳的兵工厂、抚顺的煤矿,本该是我们自己的,可蒋介石忙着第五次围剿红军,把主力部队压在江西和西北,东北的资源白白成了日军弹药库。热河丢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打了几下就签停战协定,塘沽协定又让日军进长城一线,华北门户大开。这政策一坚持八年,日本从东北搞出“产业五年计划”,钢铁产量翻倍,电力从1937年的几百万千瓦时窜到1941年的上亿,全喂给侵华前线。要是早点统一抗日力量,别让日军在后院稳扎稳打,战线不会拉这么长。 蒋介石这套“安内攘外”,表面听起来稳妥,实际就是对日让步,对内下狠手。他日记里写得清楚,怕日本太猛,中国没准备好,三天就亡国,得先剿共保统治。结果呢,共产党在西北坚持游击,国民党主力内耗,空军飞机全用来防空拦截,没腾出手反击日军基地。1938年长沙会战,白崇禧指挥得还行,但整体战略还是被动挨打。日军空军从东北起飞,轰炸武汉重庆上千次,投弹6万多枚,重庆死伤几万。要是空军早转进攻,飞到长春沈阳炸煤矿和发电厂,日本的飞机和坦克产量得腰斩。东北抗联虽小,但破坏铁路桥,扰乱日军后方,要是配上空军轰炸,效果翻倍。可蒋介石顾着内部统一,资源全砸内战,空军训练不足,航图不全,轰炸机总数不到百架,哪有余力打日本本土。日军靠东北煤铁,造出上千架零式机,潜艇也上百艘,全是这政策间接喂出来的。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