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甘肃一7旬老人被判“脑死亡”,可子女不信邪,花4万包了辆救护车,跨越180

李看明月 2025-11-27 06:51:46

泪目!甘肃一7旬老人被判“脑死亡”,可子女不信邪,花4万包了辆救护车,跨越1800km,将老人送到西安大医院,到医院时老人已出现脑疝,女儿当场表态:我不想这样再把妈妈拉回去,请你再试试。最终,老人恢复自主意识,医生说:是家属的坚持,为我们创造救人的可能。 甘肃定西的初冬,风跟刀子似的刮过窗棂。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72岁的张桂兰老人被医生下了“脑死亡”通知,大儿子李建国手里捏着诊断书,指节攥得发白,纸角都被汗浸湿了。 “医生,再想想办法呗?”小女儿李娟红着眼圈,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我妈早上还跟我念叨,说想吃西安的羊肉泡馍……” 主治医生叹了口气,拍了拍她的肩膀:“姑娘,别犟了。老人脑出血量太大,瞳孔都散了,各项指标都符合脑死亡标准,就算转院也……” “转!必须转!”李建国猛地打断,声音带着豁出去的狠劲,“我妈这辈子没享过福,不能就这么算了。西安的大医院肯定有办法,多少钱我都掏!” 兄妹俩没再多说,当天就联系了救护车。4万块钱包一辆车,跨越1800公里,从定西到西安,光是过路费和油钱就得小一万。有人劝他们:“这钱花得不值,万一……”李建国红着眼回了句:“就算拉回来的是骨灰,我也得让我妈走得体面点。” 凌晨三点,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县城的寂静。张桂兰躺在担架上,身上插着氧气管、输液管,监护仪上的曲线微弱得像根细线。李娟守在旁边,用棉签沾着水给母亲润嘴唇,轻声念叨:“妈,咱去西安了,您再撑撑,到了就好了……” 车过六盘山时,雪下得正紧。山路弯弯绕绕,救护车像片叶子在雪地里飘。李建国盯着监护仪,心提到了嗓子眼——母亲的血压掉得厉害,医生临时加了药,他听见司机在前面嘟囔:“这天气,能活着到西安就不错了。” 一路颠簸了28个小时,救护车终于冲进西安某大医院的急诊楼。抬担架的师傅刚把老人往推床上挪,护士突然惊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微弱!” CT结果出来,医生指着片子上的阴影,眉头拧成了疙瘩:“已经出现脑疝了,脑组织受压变形,情况比预想的还糟。” 李娟“扑通”跪在医生面前,膝盖撞在瓷砖上“咚”一声响:“医生,求您了,再试试!我不想就这么把我妈拉回去,她还没吃着羊肉泡馍呢……”她掏出手机,翻出母亲的照片——老太太坐在自家院子里,抱着孙子笑得满脸皱纹,阳光洒在白头发上,亮得晃眼。 神经外科的王主任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监护仪上那丝微弱的波动,沉默了半晌:“准备手术。但我得说清楚,成功率不到10%,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做!”李建国咬着牙,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笔尖戳得纸都破了。 手术做了整整六个小时。兄妹俩守在手术室门口,连口热水都没喝。李娟数着地砖上的纹路,数到第87块时,王主任终于走了出来,口罩外的眼睛里带着点疲惫,却有了丝活气:“命保住了,但能不能醒,还得看她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兄妹俩轮班守在病床前。李建国学着给母亲翻身、拍背,笨手笨脚的,好几次把输液管碰掉;李娟每天读母亲以前爱听的秦腔唱段,读着读着就哽咽——以前在家,母亲总说她唱得比收音机里的还好听。 第十天早上,李娟正给母亲擦手,突然感觉手指被轻轻勾了一下。她愣了愣,以为是错觉,又试了试,母亲的手指真的动了! “妈!妈您醒了?”她激动得大喊,声音在病房里回荡。 王主任赶来检查,看着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曲线,又看了看老人微微颤动的眼皮,突然笑了:“奇迹!真是奇迹!”他拍着李建国的肩膀,“你们家属的坚持,给我们创造了救人的可能。要是早放弃,就真没机会了。” 又过了半个月,张桂兰能睁开眼了,虽然还不能说话,却能认出人来。李娟把熬得稀烂的羊肉泡馍用勺子碾成泥,一点点喂给她,老太太砸吧着嘴,眼里滚下两行泪。 出院那天,西安的太阳特别暖。李建国背着母亲上了车,李娟在旁边扶着,老太太的手紧紧攥着女儿的衣角,像个怕走丢的孩子。 “妈,咱回家。”李娟笑着说,眼泪却掉了下来。 后来王主任总跟学生提起这事:“有时候医生看的是指标,可家属守的是情分。那4万块钱,1800公里路,不是瞎折腾,是用孝心硬凿出的生路。” 这话不假。这世上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数据,而是那份“不信邪”的坚持——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拼尽全力拉你回来。就像张桂兰老人醒来后,虽然说不出话,却总爱摸着儿女的手,那眼神里的光,比任何诊断书都更有力量。

0 阅读:0
李看明月

李看明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