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使说没了中国游客街道更干净了,日本人很高兴。可数据啪啪打脸,谁离得开谁还不一定呢! 日本前驻澳大利亚大使在一档节目里“语出惊人”。他聊起自己在京都坐出租车的经历,说司机心情特别好,因为没有了中国游客,街道变得更干净、更安静了,生意也没受什么影响。 这话一出,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对劲,司机的“好心情”能代表整个日本旅游市场的状况吗?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毕竟,这种“轻飘飘”的表态,实在和现实脱节得有些离谱。先从他说的“生意没受影响”说起。这话要是放在日本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那可真是不负责任。 事实上,日本的出租车行业这些年本来就不景气。司机老龄化、收入下降、客流减少早就是行业痛点。2024年,仅仅是前三季度,就有35家公司因为负债破产,47家停业解散。 更别提疫情期间,那时候更是有75家公司直接关门。现在的出租车司机,收入压力大得很,能做一单生意是一单,哪有心情去感叹“街道干净”。 更别忘了,日本国土交通省的数据显示,游客减少后,出租车行业的收入出现了明显下滑,这种断崖式的影响可不是靠司机“好心情”能掩盖的。 再说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他们是日本旅游市场的“顶梁柱”。 据日本观光局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赴日游客达748.72万人次,占外国游客总数近四分之一,毫无悬念地稳居日本第一大客源地之位。中国游客不仅人数多,消费能力更是“硬通货”。 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消费达到8.13万亿日元,其中中国游客贡献了1.73万亿,接近总额的五分之一。如果加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整体占比甚至接近43%。 换句话说,外国游客的消费蛋糕里,几乎一半是靠中国游客撑起来的。尤其在购物消费方面,中国游客的表现更是让其他国家的游客望尘莫及。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游客在购物上的支出占总消费的43.1%,人均购物消费高达11.9万日元,这个数字几乎是澳大利亚游客的两倍。 东京的银座、大阪的心斋桥这些热闹的商业街区,药妆店、百货公司,哪个不靠中国游客撑起门面?这样的消费能力,是日本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 没有了中国游客,这些地方的日子可不会好过。最近的情况已经说明了一切。2025年11月,中国发布赴日旅游提醒后,影响立竿见影。 上海诸多旅行社的赴日旅游团,退订比例逾六成。与此同时,国内航空公司针对赴日航线的机票退改政策,其适用范围已延至年底。东京成田机场的中国航线预订量单日骤降65%。 更显著的是股市的反应。三越伊势丹百货股价大幅下探,跌幅逾11%。此外,资生堂、良品计划等仰赖中国游客消费的品牌亦受波及,股价跌幅超9%。 全日空、日本航空这些依靠游客出行的航空公司,也未能幸免。这一系列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反映了中国游客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一句“没了中国游客街道更干净”的轻描淡写能掩盖的 再看旅游业的服务端。这次中国游客减少的消息一出,东京的茶室老板连连接到取消通知,冲绳的商贩更是直呼“看不到未来”。 这些焦虑、担忧的情绪是真实的,因为没有中国游客,日本旅游市场的生意直接受到冲击。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无论从人数还是消费能力上,都无法填补这个空缺。 显然,中国游客对日本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至于所谓“街道更干净、更安静”的说法,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旅游业的繁荣本质上就是城市的活力和人气的体现,干净和安静或许适合少数人的审美,但对依赖游客的商家和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冷清、生意惨淡。 京都、东京这些地方的餐饮、零售、交通服务行业,从来都是靠客流量支撑的。没有了人流,街道再干净,商家也只能关门。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上的一些言行,已经让不少中国游客对赴日旅游产生了顾虑。旅游不仅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文化、态度和信任的体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表态让游客感到不受欢迎,那么即使风景再美,消费体验再好,游客也会选择其他目的地。这一点,从近期中国游客的退订潮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说到底,日本旅游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中国游客,这是用数据和现实反复验证过的事实。那些自以为没了中国游客也能“安然无恙”的想法,只是掩耳盗铃。 真正该做的,是如何通过积极的政策和态度,恢复与中国游客的信任,重新建立双方的良好互动关系。毕竟,只有双赢,才能让旅游市场真正回暖。

用户10xxx49
琉球赶紧独立、我们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