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后悔了吧!重庆一位31岁的谭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吃了块冰箱里的隔夜西瓜,居然差点把命搭上。 事情发生在今年5月,当时重庆已经开始闷热起来,谭先生加班回家后感觉口干舌燥,从冰箱里翻出中午没吃完的半个西瓜,用保鲜膜裹着的,看着还挺新鲜。 他抱着西瓜一顿猛吃,冰凉的甜汁顺着喉咙往下滑,当时只觉得解渴又过瘾,根本没多想。 第二天凌晨,谭先生被肚子里的一阵绞痛惊醒,刚开始以为是普通拉肚子,结果上了几趟厕所后,整个人开始发抖,脸色白得像纸一样,站起来就头晕目眩,甚至有点喘不上气。 家里人赶紧打了120,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细菌性食物中毒,血液里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超标了,已经出现轻度败血症的反应。 医生后来告诉他,再晚点送过来,可能就要发展成菌血症,到时候休克、器官衰竭都有可能。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西瓜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第二天吃肯定没事。 谭先生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他还特意把西瓜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进了细菌。 但医生说,保鲜膜这东西,防串味还行,想靠它隔绝细菌根本不现实。 反而因为包得太严实,里面湿度高,细菌繁殖得更快。 尤其是像西瓜这种含水量超过90%、糖分又高的水果,简直就是细菌的“培养基”,切开后随便放放,细菌就能成倍增长。 本来想查一下到底多少细菌算超标,后来发现有个实验数据挺吓人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做过测试,切开的西瓜在25℃的室温下放4小时,细菌数量就能从每克几千个涨到上百万个,远远超过安全标准。 而冰箱冷藏室虽然温度低,但也不是保险箱。 家用冰箱经常开门关门,温度会波动,有时候门边上的温度能到8到10℃,这个温度下,像大肠杆菌这些细菌还是能慢慢繁殖的。 谭先生家的冰箱估计就是这样,晚上拿东西的时候开关门,西瓜放的位置又靠门,给细菌提供了繁殖的机会。 重庆的天气也是个帮凶,5月份湿度都在70%以上,又闷又热的环境特别适合细菌生长。 其实不光重庆,每年夏天全国都会出现不少类似的案例。 2023年宁波有一家三口,吃了放了两天的哈密瓜,结果全都上吐下泻,5岁的孩子还因为感染李斯特菌得了脑膜炎,住了21天院。 今年深圳还有个女的,吃了冰箱里放了3天的芒果,直接急性肾衰竭,诊断是椰毒假单胞菌中毒。 这些案例听起来吓人,但说到底都是因为大家对冰箱和保鲜膜太迷信了。 有个调查挺有意思,全国1.2万人里,72.3%的人觉得用保鲜膜包好的食物放冰箱能存3天以上,68.5%的人从没检查过冰箱温度,还有近六成的人靠闻气味、看颜色判断食物坏没坏。 但医生说,很多致病菌超标了也没异味、不变色,谭先生吃的西瓜当时看着好好的,口感也正常,可细菌已经超标了。 就像李斯特菌,在4℃的冰箱里照样能长,放7天就可能达到致病量,孕妇、老人吃了风险更大。 那夏天切开的水果到底该怎么存?医生给了个“3×3原则”,听起来挺简单。 时间上,切开后1小时内就得冷藏,最好4小时内吃完,冷藏别超过24小时。 温度方面,冰箱冷藏室要稳定在0到4℃,可以放个温度计测测,水果别放门边,放中层靠后的位置温度稳。 容器的话,玻璃罐带盖的最好,其次是PP保鲜盒,实在要用保鲜膜,得紧贴果肉,别留空气。 不同食物的冷藏时间也不一样,不能一刀切。 瓜类、熟肉、海鲜这些高蛋白高糖的,最多放24小时。 苹果、梨这些硬核水果,还有米饭面条,能放48小时,但米饭冷藏前得彻底加热。 柠檬这种酸性的,或者腌肉,能放72小时,但拿出来吃之前最好再加热一下。 另外,冰箱也得定期清理,每周用白醋水擦擦,排水孔容易长霉菌,密封条要是坏了要及时换,不然温度保不住。 如此看来,谭先生的经历给大家提了个醒,夏天吃隔夜水果真不能大意。 冰箱不是保险箱,保鲜膜也不是万能的,细菌繁殖起来根本看不见。 与其等生病了后悔,不如养成好的储存习惯,切开的水果及时冷藏,控制好时间,选对容器,定期清理冰箱。 这些事看着小,但关系到一家人的健康,马虎不得。 谭先生出院后说,以前总觉得冰箱里的东西放几天没事,现在才明白,健康面前真没侥幸可言。 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个案例里吸取教训,让夏天的“消暑神器”真正带来清凉,而不是惊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