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耗资30亿打捞出水的古沉船,中国水下考古的辉煌壮举

律令9章 2024-05-07 19:53:08

2007年, 广东阳江拔地而起一座特殊建筑,其总花费1.5亿。

之所以说它“特殊”,并非因为花钱多,而是花这么多钱盖的建筑,专为存放一艘800年前的沉船!

还不止,为了这艘“破船”,中国前前后后花了30多亿,究竟图个啥?

说这艘“破船”之前,要先讲一段中国历史,即著名的“丝绸之路”,旱路就不细讲了,单说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上多是中国的丝绸、茶、瓷、金银器等,宋元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亦是如此,那时的商船往来穿梭于中国与阿拉伯海域之间,可谓盛况空前。

中国商品传入各国,中国文化也随“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全球,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均对东方羡慕不已,从而引来更加繁茂的海上航运,或是运物,或是运人。

大概是中国太先进了,惹得历代君王自命不凡,殊不知,千百年的故步自封,已然落后于西方大航海时代。

荷兰东印度公司,想来不用多做介绍了,这个打着商贸旗号的殖民者,几乎垄断了17世纪的亚欧海上贸易。

那时节,中国生产的丝、茶、瓷等均由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成倍、成吨的运入欧洲。

中国有句老话“多行不义不自毙”,东印度公司旗下的“莱茵堡号”,终于没能离开南海。

“莱茵堡号”可不是普通的船,史载其装有6大箱白银、300多吨锡锭,那可都是宝贝!

虽说“莱茵堡号”装有大批宝藏,但其沉没海域风大水深,那时又没技术打捞,久而久之,这事几乎被人淡忘了。

谁能想到,1987年的英国人,居然从荷兰图书馆的古档案中,又把这事翻了出来,发财的机会到了?

1987年8月,英国人主动找到中国合作,带着先进仪器,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这就要在南海打捞“莱茵堡号”。

说的简单,“莱茵堡号”已然沉没百年之久,如今再想去找,真就成了“大海捞针”。

简而言之,中英双方驾驶科考船,在史记中的相关海域进行了地毯式搜索,2个月过去了,预想中的“莱茵堡号”依然毫无踪迹。

这时间可就不短了,预算资金几乎用尽,英国人也已没了耐心,外加当时有台风将至,“打捞莱茵堡号”的计划,眼看就要以失败告终。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仪器上突然显示“海床有1米多高的凸起”,传说中的“莱茵堡号”找到了?

试想,装有6大箱白银、300多吨锡锭的“莱茵堡号”该是多么庞大的一艘船,即使沉没,它也不会只在海底凸起1米多高。

“1米多高的凸起”明显不是大型沉船的样子,因此英国人对此并不感兴趣。

还是在中方提醒下,英国人这才派出潜水员,到27米深的海底一探究竟!

水下27米能见度非常低,又有洋流影响,因此潜水员只抓了一把样本便回到水面,后对样本研究,英国人决定用巨型爪斗,下海抓一把试试。

前面一直在强调“英国人不抱希望”,即使用到“爪斗下海”,也还是在中方坚持下才进行的。

这一抓不要紧,居然捞出247件精美文物,这些宝贝中包括瓷、铜、锡、金、铁器等,均为典型的中国器物,高兴的英国人还想继续抓,这哪能行?

英国人要找的是“莱茵堡号”,如今捞出的却是中国文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不能任其抓取掠夺了!

在中方据理力争下,英国人打捞“莱茵堡号”的活动,就此结束。

与此同时,247件中国文物也被移交至广东文物部门。

经鉴定,这些均为宋元文物,有精美瓷器、“绍兴通宝”、“政和通宝”古钱币,一条1.7米左右的镀金腰带。

这些宝贝器型完好、质地如新,很多都称得上一、二级精品文物,仅产于宋元时的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等窑址的“瓷器”,这一项就足以证明文物的价值不可估量!

专家研判,南海海底应该存在一艘,宋元时期的中国古沉船。

这里说明一下,事发1987年,那时我国“水下考古”几乎一片空白,想要打捞这艘古沉船,就必须寻找外力帮助。

1989年,中日考古工作者达成协议,共同对这艘古沉船进行水下调查。

当年11月,两国考古队在相关海域进行了五天的水下勘探,结果并不理想。

由于当时风大、水下能见度低,即使有声呐和潜水员探摸,结果仍未能找到沉船的船体,这艘800年前的古沉船是有多大?

虽说没能确定沉船船体,但料想不小,它就是以后广为人知,著名的“南海一号”!

出于种种原因,日方退出合作,没人帮忙,“南海一号”就不捞了?

咋可能,12年之后,中国人“独立打捞”这艘800年前的古船!

2001年,国博的张威主任获得200万资金支持,于当年4月再到南海考古。

这支考古队先用1个多月时间确定“南海一号”的具体位置,2002年春,正式启动试发掘。

当时发掘面积仅4平方米,别看面积小,却从中出土了4000多件文物,“南海一号”究竟装了多少宝贝?

至此,“南海一号”迅速走红,这哪是沉船,明明是一艘800年前的“宝船”!

试发掘证明,“南海一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如何打捞就成了眼前最急迫的问题。

如果按传统考古,只需一层接一层的发掘,待文物全部出水后再打捞沉船即可,“南海一号”却不能如此进行。

理由也不复杂,“南海一号”所在水域能见度太低,别说打捞文物,就是下潜至27米处,已经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了,这种环境下怎么打捞?

其二,“南海一号”是一艘宋元时期的古沉船,800多年后,船体早已被厚达数米的淤泥掩盖的严严实实,要打捞文物就必须先清淤,工程量太大,且有洋流影响!

后经专家多次研判,最终制定下“整体打捞”的方案。

说的容易,“南海一号”是800年前的古船,沉于水下这么久,怕是船体早已腐朽不堪,能经得起“整体打捞”吗?

简而言之,这次中国考古人下了真功夫,先耗费巨资打造出一只巨型钢沉箱,目的是将“南海一号”整体罩住,术语称之为“沉井”。

第二步,再用巨型起重船将“沉井”,连带箱内“南海一号”一起打捞出水。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起重船是中国自主建造,耗资6亿、历时两年多建造的,亚洲最大起重工程船“华天龙”,该船起重重量达4000余吨!

2007年4月18日上午10时,打捞工作正式开始。

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在“华天龙”的起吊下,终于缓缓出水。

此次打捞历时9个月,耗资30多亿,有人发出质疑“花30多亿,就为打捞一条沉船?这样做值不值得?”

有专家表示:“南海一号”,非捞不可!

这次耗巨资打捞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水下考古、打捞沉船技术、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同时也为“一雪前耻”!

1984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捞出一艘古沉船,发现并获取了近百万件清康熙年间的瓷器。

按理说,捞出这么多的宝贝,英国人该算是发财了吧?

谁也没想到,“迈克•哈彻”竟公然砸碎六十多万件精美瓷器,并将沉船遗迹彻底毁掉。

砸瓷器、毁沉船,目的只为将余下的瓷器卖出更高价,这叫“物以稀为贵”!

那时中国文物局也曾想阻止,“迈克•哈彻”却称:沉船和瓷器是公海打捞,并于1986年在荷兰拍卖。

需要说明一下,尽管瓷器是中国的,但1984年的国际上并没有“水下考古(文物)”的相关法律规定。

换言之,但凡在公海,谁捞出东西就归属谁;因此,明知道英国人捞出的是中国宝物,咱们却又无可奈何!

更加气人的是,当时国内考古资金有限,仅能凑出3万美元,派出两位专家奔赴荷兰,本打算用钱买回两件瓷器做研究。

哪知,两位怀揣“3万美元”的中国专家,压根买不到一件像样的中国瓷器,在拍卖会呆了3天,硬是连举牌竞价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的东西,中国人要花钱购买”已经很令人窝火了,如今居然“花钱都买不到”,该事件深深刺痛了中国考古人。

后世,中国考古人不惜花费重金,一定要打捞“南海一号”,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为报1984年的“前耻”!

后经测量,“南海一号”残骸长达23米,宽近10米,舱室最深可达2.7米,它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

不仅如此,“南海一号”共发掘出文物多达18万余件,其价值不可估量。

如果非要给“南海一号”估出一个价格,有好事者根据历届国际拍卖价价估测:仅船上的宋元瓷器,价值就高达3000亿美元。

除此外,“南海一号”上还有万余枚古钱币、金银器等珍贵文物,再算上这些,真的是“价值难估”了!

当然,“文物”怎么能简单用金钱数字来衡量呢?这组数字,有心人看看就好,莫要当真!

自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再到2019年沉船清理完成,时间横跨32年之久。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对国家文化遗产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代表:中国强大了!

这艘800年前的“宝船”,不仅意味着千亿宝藏,更对研究我国古代航运、贸易、造船、陶瓷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0 阅读:76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