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为唐玄宗立下汗马功劳,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桂春说历史 2023-01-17 10:02:42

全文共3028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玄宗,指的是李隆基,他的人生经历,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为皇帝之前,李隆基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危机,在他成为皇帝之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李隆基才能登上皇位。

这样的一代帝王,必然会有许多传奇人物的支持,所以李隆基才会有那么多的名将,甚至有一位太监,就是李隆基的左膀右臂,高力士!

1,帮助李隆基剿灭魏王的势力

公元705年,张柬之和他的部下联手武氏,击杀了“二张”,迫使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李显继任皇帝,但李显的实力并不强,而且对韦皇后言听计从,任由韦皇后插手朝政,这才助长了魏后的野心!

韦皇后入朝后,首先与武三思等人联手,铲除了张柬之和他的同党,使他和武三思掌握了实权,久而久之,魏后的野心就越大,武三思一党就是借着韦后谋反,才被李显的三儿子李重俊所杀,可是李重俊却败给了韦后。

韦皇后见武三思、李重俊都死了,自以为无人能挡得住她,便在密谋之后,与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将唐中宗李显毒死。

他继承了武则天的帝位,支持李重茂成为皇帝,成为皇帝,可是韦后的所作所为,李隆基都看在眼里,李隆基身边有高力士这个能人善用的太监,李隆基早就迫不及待地要做一件大事了。

所以他和太平公主合作,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帮助下,铲除了魏王和皇后,支持唐睿宗李旦,李隆基登上了皇位,册封了高力士为朝堂上的大夫,还让他和李隆基并肩而立。

2,为新皇唐玄宗立下汗马功劳

七百一十年,李隆基从一个小宗的皇子,一跃成为了一个大门派的太子,这让李隆基很是高兴,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姑姑和李隆基的关系也很好,太平公主想要除掉魏后,就是为了帮他扫清障碍。

高力士是武则天钦点的太监,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再加上他的家族背景,高力士对政治上的事情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政治觉悟很高,所以他能够感觉到太平公主的野心。

只是太平公主一直没有出手,大唐最近又发生了几次叛乱,根本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掀起什么风浪,高力士提议李隆基尽快登基为帝,然后逼迫她出手。

谁也没有料到,太平公主会亲自出马,说服唐睿宗李旦将王位传给李隆基,其实就是为了博得李隆基的好感,于是李旦在公元712年就将王位传给了李隆基。

太平公主自从李隆基登基之后,就经常派人去刺杀李隆基,高力士更是在李隆基龙床旁的地铺上了一张地铺,将李隆基保护得严严实实,这才让李隆基对高力士的重视程度大增!

之后太平公主的阴谋被揭穿,李隆基在高力士的帮助下,一举击败太平一脉,斩杀了数名叛逆大臣,唐玄宗坐上了皇帝宝座,因此高力士被提升为银绿光禄大夫,成为了内侍省尚书。

1,充当“调和剂”

皇帝与宰相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无法抹去的,不过皇帝和宰相都是朝廷的最高权力者,不能将矛盾激化,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皇帝与宰相的矛盾至关重要,必须要有一个缓和的空间,而现在高力士正好派上了用场!

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姚崇,曾经是李隆基的左膀右臂,他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李隆基对他也很信任,经常会将一切交给姚崇,但李隆基毕竟是皇帝,他的心思太过深沉,和姚崇商量国事的时候,李隆基总是一言不发,这让姚崇误以为李隆基另有图谋,这让他很是担心。

高力士明白姚崇的担心,所以他大胆地向唐玄宗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唐玄宗在与群臣的谈话中,说话不够多,很容易引起群臣之间的误解,对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利的!

李隆基对高力士说,只要他不表态,那就是同意,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高力士向姚崇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防止君臣间产生真正的误解,从而提高了唐朝的政治效力!

张说在公元711年出任宰相,在朝堂上也曾数次起起伏伏,首先是因为和姚崇的恩怨,他阻止了姚崇成为宰相,后来又向岐王府求援,结果被揭穿,被贬职。其间,他经历了三四次大起大落,险些丧命,张说的兄长张光在朝堂上为皇上鸣不平,唐玄宗派高力士前去看望他;

之后高力士返回朝堂,将张说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唐玄宗,同时也间接地提醒唐玄宗,让唐玄宗想起张说以前的功绩,最终唐玄宗把张说召回,让他继续做宰相!高力士自然是多次充当李隆基与文武百官的中流砥柱,为开元盛世做出自己的贡献!

2,建立大唐的基业

在封建社会,立储是最重要的,但自从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两人的关系就变得很僵,说白了,就是不信任,生怕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因为李世民就是他们的楷模!

所以李隆基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立储君,他不想这么快就立储君,可是他的儿子太多了,再加上朝堂上的人都在劝他,如果他不立,只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他立皇二子李瑛为太子。

不过,太子之位毕竟是个危险的职位,武惠妃是唐玄宗早期最宠爱的妃子,她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所以公元738年,李瑛和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了武惠妃的手中。

于是唐玄宗再次提出了“立太子”的要求,按照史书上的说法,高力士在得知自己的主子因为这件事而寝食难安,所以才会在这件事情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规矩-立嫡-立”!

唐玄宗听了高力士的话,立刻整理了一下思路,决定立三儿子李亨为太子,唐玄宗的独女没有儿子,只能立下皇位,而皇二子李瑛却被杀了,三皇子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被人陷害,但他依旧坐在钓鱼台上,最终成为了唐肃宗!

高力士的一句话,对于玄宗,对于肃宗,对于大唐,都是一种莫大的贡献!

安史之乱时期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影响

1,杨国忠在危难之际铲除叛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唐玄宗中后期采取“以夷制夷”的战略,使边疆的藩属实力极强,兵员素质极高,安禄山率兵不到两个月便攻陷洛阳,五月之后攻陷长安,迫使唐玄宗率部率兵出征。

唐玄宗抵达马嵬坡的时候,李亨和禁军统领、大内总管高力士、禁军统领一起造反,导致了杨家姐弟的死亡,其实这场叛乱,就是为了除掉杨国忠,李亨要的就是杨贵妃!

高力士之所以要杀杨国忠,就是因为李隆基临阵脱逃,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到了杨国忠统治的西蜀。

杨国忠虽然是剑南节度使,但他不敢将后路交给杨国忠,如果杨国忠在西蜀造反,他会后悔的,所以最好还是让杨国忠这个大奸臣死了,就算唐玄宗逃到蜀地,他也能控制局面!

高力士的勇气,为唐玄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大唐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扞卫唐玄宗的生命与尊严

公元756年马嵬坡之乱,李亨建议李隆基兵分两路,李亨以勤王为名,劝唐玄宗回蜀。

李隆基在得知杨玉环的死讯后,并没有多想,就同意了,因为李亨已经下定决心,唐玄宗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

在安史之乱之后,他接连犯下了五个错误的决策,让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李亨在唐玄宗去世后,登基称帝,册封唐玄宗为皇帝,这对大唐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大唐就真的完了!

李亨登基后,李辅国这个原本不被重视的太监,受到了李亨的赏识,在公元760年,李辅国发现李亨与唐玄宗并无血缘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冷淡到了极点,所以才会让唐玄宗、高力士感到厌烦。

据史料记载,李辅国在李亨面前诬陷唐玄宗、高力士等人,整日图谋皇位,还伪造了一道诏令,将唐玄宗从兴庆宫搬到了甘露殿,而李辅国更是以大欺小,甚至对唐玄宗也不客气,甚至在迁徙途中,还将唐玄宗从马背上吓了一跳。

在这危急关头,高力士挺身而出,拯救了唐玄宗,要不然,唐玄宗早就被李辅国暗算了!后来,李辅国陷害了高力士,李亨下旨将他发配,后来听说唐玄宗驾崩,他也跟着唐玄宗离开了。

桂春说历史结语

总之,高力士这个宦官,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却没有因为他的权势而沦为一个恶人,而是尽心竭力地侍奉唐玄宗,为唐玄宗的帝王之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0 阅读:56

桂春说历史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