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超过20万!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第二个“富士康”出现了

科技小笛 2024-05-20 14:41:34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富士康趁着开放的东风正式入驻大陆市场,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国家的补贴,以及庞大的廉价大劳动力规模,富士康获得了苹果公司的青睐,自此平步青云,迅速从当初的一个“小作坊”成长为全球独一档的代工巨头。

然而,随着中美科技竞争拉开帷幕,在大陆吃尽红利的富士康却“胳膊肘往外拐”,开始加速向海外转移超3000亿的产能。与此同时,郭台铭还公然叫嚣,这些年是富士康在给大陆赏饭吃。

不可否认,富士康的大陆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但究其根本,若没有大陆市场的支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富士康。所谓的“赏饭”言论,显然有失偏颇。

另外,富士康属于低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商,技术门槛不高,并非不可替代。对于大陆市场而言,富士康的离去或许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它在此深耕多年,例如郑州富士康,撤离后一度导致河南贸易出口规模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下降,但影响终归是有限的。

估计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第二个“富士康”这么快就出现了。这家国内企业便是立讯精密,与富士康一样,它所从事的也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组装制造,如今员工数量更是超过了20万人,不仅拿下了27%的iPhone15系列订单,而且还成为了苹果最新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的全球独家代工厂商。

此前苹果CEO库克访问立讯精密工厂时,就曾高度赞誉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代工企业。无论品控、产能效率、良率或者技术创新能力,如今的立讯精密可以说都丝毫不比富士康逊色,这也它能获得苹果青睐、成为“果链”主力成员的关键所在。

反倒是富士康,现在的处境可谓相当尴尬。曾经投资数十亿美元赴美建厂,结果落得“一地鸡毛”,近年来“押码”印度市场也接连“碰壁”。从表面上看,印度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这像极了20多年前的中国,苹果和富士康都想复制曾经在大陆市场的成功。

但现实很残酷,印度市场除了人工成本低之外,似乎一无是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地员工素质也普遍不高,以至于富士康的订单完成效率和品控都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部分iPhone机型出现了“机身划痕、镜头藏灰”等低级失误。

而在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方面,印度当局的决策也一直备受诟病,就连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美国企业都无法全身而退,富士康自然也无法幸免。去年印度塔塔集团全资收购了纬创的iPhone组装产线,自此正式成为富士康的竞争对手,相比塔塔集团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人脉等资源,富士康几乎毫无胜算。

正所谓“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郭台铭曾经的“赏饭”言论和富士康近些年迁移产能至海外的举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在向大陆施压,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红利。但郭台铭显然高估了富士康的地位,随着比亚迪和立讯精密的国内代工企业的崛起,富士康的“回头路”基本已经被切断了,“鸡飞蛋打”,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代价。

当然,我们仍要感谢富士康,一方面是它的的确确曾促进大陆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的关键阶段,富士康的“抛弃”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会促使我们加速完成转型。因此,富士康郭台铭“功不可没”。对此,你们怎么看

3 阅读:1160

科技小笛

简介:有理解、有深度,这里有最精彩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