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区花椒种植历史与产业发展史

天水尤九成文史 2024-03-24 09:47:28

文/尤九成

天水麻辣烫以其选料考究、佐料秘制、食材多样、营养搭配、麻辣鲜香、汤汁浓郁、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火爆全网,闻名世界,带动天水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而麦积花椒作为天水本地特产,是制作天水麻辣烫必不可少的佐料之一。

花椒又称香椒,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野生于秦岭及泰山两山脉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为中国北方特有的香料植物之一。花椒肉厚味辛,气味浓香,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同时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疼的医用功效。椒油是很独特的食用油,且有行水消肿的医疗作用。全国以花椒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大约有60余处,其中就西北地区而言,最大的花椒产地分别是天水元龙、陇南武都和陕西韩城。

天水花椒又称秦椒,天水是有史料记载的秦椒的产地。《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气候、土壤等因素适宜栽种花椒。天水花椒在秦安、甘谷、清水、武山等县区亦有栽植,但最著名的当数产于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的元龙花椒。元龙是秦椒的原产地之一,栽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农户多在房前屋后、地边零星栽植。民国时期,元龙、伯阳、二十里铺(今花牛镇)已有连片椒园。20世纪50年代,元龙、吴砦(今三岔镇)等地在河边沙地大量栽植花椒。70年代,曾一度伐椒种粮,椒园面积减少。80年代后,元龙、吴砦、伯阳等地农民大量栽植,品种有大红袍、油椒等,元龙逐渐发展成为天水乃至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花椒生产基地和甘肃省最大的花椒交易地。

元龙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色泽鲜艳,香味突出,保味时间长,尤其是“大红袍”花椒,品佳香殊,畅销四川、新疆、青海、宁夏、陕西以及甘肃省各地。2003年,元龙镇投资建成综合集贸市场,专门设置花椒交易区,将原先分散、无序交易变为集中、有序的交易。2003年底,元龙花椒通过了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2004年,元龙镇椒农组建元龙花椒协会,为椒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进行农资供应和技术培训,使麦积花椒走“产、加、销、服务、推介”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路子。2004年,元龙镇花椒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年产干椒约991.3吨,总产值1487.5万元;椒农人均收入700元以上,花椒收入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同年,国内最大的一家花椒深加工企业——三发椒业公司在元龙镇井儿川建成投产,生产花椒油、花椒粉、花椒油树脂等花椒附属产品。2006年,元龙镇为确保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引进“大红袍”等新、特、优品质,淘汰白椒、绵椒等一些落后品种,进而形成大红袍、油椒、武都红等五大品种并存的产业格局,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元龙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4万多亩,年交易额在6000万元。每到椒红季节,四川、新疆、辽宁等省市的椒商前来采购。同年,元龙花椒取得农业部绿色无公害认证,并向国家商标局申报“元龙红袍”注册商标和元龙花椒原产地保护商标。

2008年,麦积花椒规模化种植和经营,麦积区成为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花椒原产地和全国花椒产销的重要集散地,麦积区元龙镇成为西北地区花椒的主要交易中心之一,年产量3000吨,产值4亿多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1%。“麦积花椒”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受消费者喜爱,“麦积花椒”除销往西安、成都、郑州、重庆、长春、兰州等城市外,还远销新加坡、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麦积花椒”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新型经营主体(“协会+农户+企业+市场”)已经凸现,集“产、加、销、服务、推介”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路子逐步形成。麦积花椒成为麦积区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位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银果”与“摇钱树”。

2016年,麦积区引进武都无刺花椒接稳,应用花椒嫁接技术繁育苗木田,引进2年生无刺花椒嫁接苗建成试验园,共繁育无刺花椒苗木31.5万株。2018年,“麦积花椒”通过最终评审,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截至2023年底,天水境内仅麦积区花椒种植面积达11.8万亩,其中:未挂果2.2万亩,初挂果1.86万亩,盛果期6.5万亩,老旧果园1.24万亩(主要分布在元龙镇、三岔镇),产量0.7万吨,产值4.62亿元。随着栽培面积与产量的逐年稳步增加,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椒园各项管理措施、经营理念也相应转变。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天水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麦积区第五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在伯阳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麦积区书法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荣获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水市第一届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论文《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7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作家》《中国民间诗人新编(诗词卷)》《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诗语(诗词卷)》《星星》《中国诗人档案2017年卷》《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人文天水》《甘泉镇志》《双玉兰志》《街亭古镇》《苏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风过处》《天水诗词》《麦积诗词》等书刊,《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三等奖、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等。

2024.3.18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