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丞琳郑州演唱会言论惹争议事件”所引发的河南地域黑的思考

淡泊的面条 2024-01-15 17:42:48

2023年12月9日,郑州演唱会上,台湾歌手杨丞琳在演唱会间隙与粉丝互动时说到“河南人爱骗人”,这句话引发热议,相关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第一。

据当天现场观众上传的视频显示,演唱会现场,杨丞琳与粉丝互动,她表示:“河南人不可以这样,你们一直有一些名声,爱骗人的事。你们不要骗我哦,郑州人真的好调皮哦。”

歌手杨丞琳在互动环节的言论引发了网络热议。不少网友和现场观众认为,杨丞琳说这种话很无脑。更有观众认为,她在河南开演唱会赚钱,却公开地域歧视,属于一边吃饭一边砸锅。

结果,第二天,杨丞琳在社交平台正式发文致歉:“我要为郑州演唱会上那个冒犯并没有礼貌的玩笑道歉,对不起。的确是我的不对,我非常愿意也应当接受大家及时的指正和批评。再次跟因为我而受到困扰的人郑重道歉。”

这个事件一度冲上了热搜。也说明了河南人民十分反感任何人针对河南人发表地域黑的攻击性或者调侃性语言,虽然歌手杨丞琳解释到在互动环节只是开了一个“没有礼貌的玩笑”,但是很多网友还是追着不放,觉得她在公开场合发表了针对河南人的地域黑观点,不可以原谅和宽恕。

我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两点问题:

一是歌手杨丞琳确实发表了针对河南人的地域黑的观点,就是河南人爱骗人;二是河南人民对任何人发表针对河南人的地域黑观点,内心特别敏感,很容易受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现在我来剖析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外省人总是爱针对河南人搞地域黑,而不针对其他省份的老百姓?河南人在全国人眼里是不是真的素质差,还是素质一直挺好的,外省人集体无意识地对河南人有偏见?

首先,肯定一个现象是:外省人针对河南人搞的地域黑,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至少在1978年以前,国家没有改革开放,全国都处在计划经济的环境里,封闭落后,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全国老百姓日子过得都很穷苦。这个阶段全国人口都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绝对数量,很少流动,根本没有地域黑言论的存在。

然后,外省人对黑化河南是从何时开始的?准确地说,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调整了国家发展重心,以经济建设为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广东省率先招行引资,吸引外资开办了很多制造业工厂,全国各地的农村青年都坐火车,潮水一样涌向广东去打工。从1978年到1989年,当时三线城市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才80元左右,而在广东省的普通制造业工厂可以拿到几百元。

1988年到2000年,又是全国青年去广东及其他沿海省份打工的高潮期,所有辍学的青年或者待业青年都以去能南方城市打工而感到时髦。正是在这个阶段,河南省几千万的70后和80后青年挤破头地坐火车结伴去广东打工,他们大多都是小学毕业或者初中辍学的青年,文化水平较低,因为其他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种治安事件,引起来广东省及沿海城市对河南籍打工族的不满,甚至有新闻报到:某某大型工厂大门口挂出条幅,条幅上用红色的大字明确地写到“本工厂不招聘河南人”,刺伤了河南人的眼睛和河南省的各大媒体。

这样的报道我当时确实看到很多。我反思一下原因,明显有以下几点:

第一、河南省是全国户籍量第一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高,人均收入全国垫底,贫困人口也是最多的。河南省是山河四省中人口最多,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上的落后肯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了道德和礼仪上的暂时落后。

第二、教育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落后,至今全省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学。

全省所有接受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群,比例太低。我记得自己居住的南阳市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人口2000人左右,但是70后考上大学的只有2个人,80后考上大学的只有6个人,其他很多青年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教育水平。本来很多学生在村里小学读书的时候,就是天天打架,上树偷鸟,下河偷鱼,有时候去农田里偷庄稼,这批辍学较早的学生,由于在青少年时候没有得到优质的教育,本来在村里就是一群祸害,到了广东省仍然是定时炸弹。这样的情况河南省广大的农村都存在,成为普遍情况。

相比周边的湖北省,陕西省,安徽省,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青年比例太低了。即使相比山河四省的其他三个省份,由于山西和河北人口总数低于河南省,截止到2022年,山西省 3481万,河北省7420万,相比河南省的一个亿人口,高校录取率在90年代依然是比较低的,和山东省相比,虽然人口总数接近,但是山东高等教育比河南省发达,录取率较高。

所以,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前往南方沿海城市打工的河南青年,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打架斗殴和盗窃等违法犯罪顺利成章,记得村里老人就说一些青年是广东当地派出所的常客,让人叹息。

在这个改革开放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各种传统观念相互碰撞和冲击,造成了一部分农村青年迷失自我,本来文化水平就低,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容易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个阶段,当然也是南方沿海各省对河南开始产生地域偏见和歧视的开始和发展阶段。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时期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是根深蒂固的,后面再去纠正,就难上加难。

第三、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传承着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很多古老的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当然古老的文化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比如河南老百姓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每个村子都家谱,有的村子还有祠堂,这是血脉的传承,家族力量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河南人在外面打拼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做出一番事业。但是打架的时候,也容易拉上一个家族的人,出现打群架的情况。

第四、作家路遥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为了生存,四处闯荡,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所以全国各地都能见到河南人的身影。疫情期间,我开车去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出差,在这个位于赤峰市西北方向一个很小的县城,结果竟然还能看到河南牌汽车,听到河南方言。可见河南人闯天下的步伐有多大,有多远。好男人志在四方,好女子也不甘落后,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电影1942剧照

电影1942剧照

电影1942剧照

电影1942剧照

冯小刚先生导演的电影《1942》,就是讲述了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天灾,河南省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一群河南老百姓向西逃荒,一路颠沛流离的故事。所以现在陕西省有很多城市有河南人的集中定居点,就是当年从河南省逃亡来的,最后在陕西落脚和定居的河南老百姓。

2004年,徐光春同志被组织调任河南省任省委书记,面对河南人被妖魔化的情况,新闻媒体人出身的他,决定利用自己宣传记者的优势,为河南人正名。在他的努力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就出现了两位河南人。全国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自然也就对河南人民有了一定的改观,自然也会有商人企业家前往河南投资,河南的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了。

随着近二十年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的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青年越来越多,河南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快速提升,新闻媒体客观报道河南人的好人好事的事迹也越来越多,地域黑情况得到了显著扭转,很少有人在公开场所在搞“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无脑地域黑,有的人遇到特殊的案例,就彻底都否定一亿河南人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对的。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省玉树地震;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2023年夏天,河北涿州抗洪救灾;2023年冬天,甘肃地震救灾,都有河南救援队不知疲倦,辛勤忙碌的身影,始终在救灾的第一线,并且河南省的知名企业和普通老百姓,都纷纷捐款捐物,救助灾区,盼望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河南救援队在河北涿州抗洪抢险

河南洛阳老兵救援队在河北涿州抗洪救灾

河南救援队在甘肃地震区救灾

豫陇同心,河南人民为甘肃地震灾区捐赠救灾物资

外省人搞的针对河南人的地域黑,大部分是针对普通老百姓或者文化水平低的打工族,总是以“公司规定不要河南人”来一股脑地拒绝所有河南籍的应聘者。但是对文化水平层次高、有本事有成就的河南人,又是另眼相看,羡慕以及仰慕,比如外省人碰到施一公院士,也是毕恭毕敬,尊敬加崇拜,或者遇到乒乓球主教练刘国梁,航天英雄刘洋等,也是不乏赞美之词。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针对河南人的地域黑言论消失了,不见了,反而发出赞美和羡慕之词:河南人真中!

每次看到河南人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新闻,总是看到这样一句评论:河南从来没有赢过一场网络暴力,但河南没有输过一场民族大义。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河南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一个发展历史的缩影,因为当新中国贫穷落后的时候,西方人也在针对中国人搞地域黑,搞丑化中国人的形象的故事或者谣言。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强国,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在国际社会也有重要的发言权和决策力,去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感受到了外国朋友对中国的羡慕和佩服。

希望河南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愿所以的地域黑情况彻底云消雾散!

1 阅读:66
评论列表

淡泊的面条

简介:建筑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教育观察者,文艺青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