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斩获3169亿大单,强悍

天基建 2024-04-16 21:02:45

近日,中国中冶发布2024年1-3月经营公告,截图如下:

中国中冶2024年1-3月新签合同额人民币3169.5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2.7%,其中新签海外合同额人民币18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3%。其实从基建通大数据的统计来看,进入2024年以来,明显发现今年的项目比以往的要少很多。所以我想应该不止中国中冶出现同比降低的情况,每家建筑央企应该都是这种局面。

订单分布

从上图可见,订单主要来源于四川、山东、云南、河北、湖北、安徽、云南、重庆等地区。

部分重点项目清单

中国中冶1-3月新签单笔合同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共35项,合计金额为614.3亿,占新签合同额的19.38%,从此可见中国中冶的大单经营能力还是很强悍的。10亿以上的重大项目清单具体如下:

在这些10亿以上且独立中标的重大项目中,具体到每家的独立中标额如下:

中国二十二冶独立中标额125.4亿;

中国五冶独立中标额105.7亿;

中国十七冶独立中标额70亿;

中国二冶独立中标额62.2亿;

中国一冶独立中标额59.9亿;

中冶交通独立中标额41.2亿;

上海宝冶独立中标额39.5亿;

中冶南方独立中标额26.3亿;

中冶焦耐独立中标额21.2亿;

中国有色独立中标额11.8亿;

中国二十冶独立中标额10.7亿;

中国三冶独立中标额:10.4亿;

中国二十二冶、中国五冶、中国十七冶、中国二冶等在大项目独立中标额方面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强大的中冶

中冶集团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近年来,中冶集团凭借在钢铁冶金全流程、全产业链领域70余载积淀的技术和资质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冶金业务、优化提升房建业务、扩大提升基建业务,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中冶集团逐渐形成了以冶金建设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检验检测、冶金装备制造、矿产资源、新能源材料和水务环保为“特色”的“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多元化业务结构。

中冶集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12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5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四特级施工企业数量5家,三特级施工企业数量3家,双特级施工资质企业数量4家,位居全国前列。拥有28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49000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84项(其中2015~2017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5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63项,发布国家标准602项。

累计135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含参建),288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28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含参建),1053项工程获得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含参建)。拥有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00余人,与此同时,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77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

面对当前建筑业“企业管理数字化、产品生产工厂化、从业工人产业化”的“三化”发展趋势,中冶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五大核心要义”,认真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和“五型五矿”部署要求,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加快构建“2358”子企业梯队发展格局,着力培育新赛道、构建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持续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

祝中国中冶越来越辉煌~

7 阅读:4658

天基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