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南王”冯云山:亲手缔造太平天国,可惜英年早逝

人物图书馆 2023-10-05 17:56:00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中公认的好人。

今天让我们放弃崇高的天国叙事,回到人的渺小,仅仅把洪秀全和冯云山当作一对发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冯云山的一生。

他对洪秀全可谓是仁至义尽了,但洪秀全仗义吗?

并没有,洪秀全在多个地方都是对不住冯云山,比如:

1、冯云山被洪秀全害得关牢房,洪却溜了;

2、革命后,冯云山全家被屠,洪秀全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假如没有冯云山,洪秀全啥也不是。

这位亲手缔造太平天国的人,英年早逝,全家被屠,也是非常凄惨了。

冯云山比洪秀全小1到3岁,家住洪秀全隔壁村,相距只有二三里路,家境比较好,读书比较杂,精通天文、历法、兵法等,拥有当时知识分子少有的理科思维。

冯云山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冯云山早早承担了养家的重任。

虽然冯云山比洪秀全小,但心智成熟方面,吊打洪秀全。

俩人既是同窗,又是密友,一起落榜,一起当私塾老师,又一起因砸孔子像,同时失业。

洪秀全在多次考试失败之后,终于像范进那样疯了。

但他运气比较好,好像每一步都有一个“奇人”在硬推着他往前走。

22岁,他去广州赶考,被传教士送一本基督教通俗读物,但他没有细读,束之高阁。

7年后,一位表哥劝他再重新读一读。

这位表哥让29岁苦闷压抑的洪秀全找到人生的方向,投入上帝的怀抱。

洪秀全偷偷给亲近的人,相互施洗,并推倒孔子牌位,因此而丢掉乡村教师的饭碗。

洪秀全离开刚出生的女儿,与冯云山以及两位亲戚,4个人一起去传教。

洪秀全带着满腔激情和干啥啥不行的能力出发了,接下来都是冯云山的舞台。

他们效仿耶稣,在周边各县传了一个多月,没有什么人信。

这很正常,外国传教士十年也没传多少中国人信教,中国人讲究实惠,不太信这虚无缥缈的东西。

最后,另外俩亲戚嫌辛苦回老家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俩人经过20天,一路辛苦来到广西,在一个洪秀全表兄家住下。

俩人一起传了7个月,大概有上百人接受了洗礼。

这位表兄家非常穷,突然来两个成年人吃饭,非常困难,作为退堂鼓演奏家洪秀全想回老家不干了。

有一天,洪冯俩人吵了一架,洪秀全要求冯云山,立马离开,马上回广东。

甚至,洪秀全自己也要连夜离开村子,后被劝阻,冯云山先被迫离开村子。

我们不知道,洪秀全执意要回去的原因,在洪秀全(或冯云山)的著作《太平天日》中,只写吵架,却没有写原因。

具体原因,我们下文再做一个猜测。

冯云山被赶走,但他没有回老家,而是去隔壁县的大山里传教,不久,洪秀全独自回广东老家。(洪秀全被人误导,以为冯回广州了。)

去时豪情万丈,归来空空的行囊。

1844年11月,洪秀全返回老家,重操旧业,当一名山村教师。

家里人都传言这俩人死了,冯家人见洪秀全独自一人回来,对他颇有埋怨。

冯云山毫无消息,但洪秀全心灰意冷,没有再去找他,就这样在老家教书种地,过了两三年。

这是洪秀全第一次对不住冯云山的地方。

哪怕你带村头二傻子出门,也不能自己一个人回来,但洪秀全没有再回广西寻找冯云山,眼皮一耷拉,不管不问。

我感觉洪秀全生性凉薄,似乎没有人类正常的情感。

洪秀全虽然教圣贤书,但非常苦闷,他真正的兴趣还在上帝,在家呆2年后,去广州一个教堂(这位洋牧师名叫罗孝全,记住这个名字,下文还会出现)实习,希望得到一份传教士助理的工作。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找工作,颇有点像现代的创业者的写照。

这时候的洪秀全并没什么革命理想,当时的广州风云变幻,他在广州待几个月,两耳不闻窗外事。

最终洪秀全没有得到这份工作,这是洪秀全的人生至暗时刻。

他撇下学生跑出来,三番五次,再也没脸回家当老师了,去广州找工作失败,人生跌入低谷,身无分文,无处可去。

他所有的路都堵死了,最终,洪秀全想到广西有个好兄弟冯云山。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是什么人,实在走投无路了,才想到好兄弟。

而洪秀全这一去,又差点亲手毁掉冯云山的传教大业,直接把冯云山送进监狱了。

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离开洪秀全的这几年里,冯云山在做什么呢?

冯云山没有回广东,而是听说紫荆山大山里,住着烧炭工人,他打算向这些烧炭工人传教。

在上文中我们光说传教,但没有说,最初洪秀全和冯云山传的是什么教?

其实是基督教。

而冯云山离开洪秀全,独自去传的是什么教?

拜上帝教。

这两者有何区别?

区别就是洪秀全在教中的地位,从犹太教到拜上帝教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犹太教(独尊上帝)—>基督教(尊上帝和耶稣)—>拜上帝教(尊上帝、耶稣以及洪秀全等一大家子)。

基督教是一神教,而拜上帝教是多神教,中国人讲究人际关系,很难接受一神教,所以才进行这一改造。

这非常重要,没有神化洪秀全,就没有拜上帝教,也就没有太平天国。

所以,其实冯云山其实才是拜上帝教的真正创始人!(拜上帝教很可能原名是“上帝教”(会),本文及以后文章均按习惯称呼为拜上帝教)。

一开始,洪秀全并没有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如果他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还怎么会去广州,拜入洋传教士的门下,试图成为他的助手呢?

就好像一家公司总裁的儿子,去给一个分公司的员工打工,还没应聘上。

并且,洪秀全跟传教士说了自己的梦,请教梦的含义,也说明洪秀全并没有解梦成功,心中仍有疑惑。

最开始,洪冯二人在广西传教时,有这么一句话值得注意:

洪秀全和冯云山向民众宣讲拜上帝信耶稣,口才极好,听众都相信,洪冯二人乃上天特派到此,向他们传真理的人。(《太平天国起义记》)

这里有两层意思:

1、洪冯地位基本并列。

2、民众当他俩是传教士。

在洪秀全离开之后,冯云山怎么做的呢?

他仍然打着洪秀全的旗号,将洪秀全推向神位,不断地渲染洪秀全的梦,以至于人人都知道有个洪先生。

其实,冯云山完全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但他没有这么做。

在洪秀全不顾兄弟,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时,冯云山在悄悄地为他奠基帝国大业。

这里我们也许能够猜测,上文中洪秀全跟冯云山到底在吵什么?

能写进那本书里的都不会是小事,争论的内容很可能是:要内部创业(革命),还是单纯地当个推销员(传教士)?

如果不是这等大事,为什么洪秀全突然放弃传教,回老家当乡村教师呢?(仅仅因为他表亲家里穷,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冯云山一开始到城里住了两个月,思考下一步去哪里,最后选择了紫荆山传教。

这个地方有两个特点,人穷且野,地势险峻,几个月前,刚发生过天地会闹事。

冯云山作为一介书生,敢于只身犯险,往土匪窝里闯,胆识非一般人可比。

他没有先贸然进入紫荆山,而是现到山区入口的一个村寨找工作,比如割稻、砍柴挑水、放牛拾粪,先解决吃饭问题。

后来终于通过关系,到紫荆山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一年间,发展教徒10名,因为他诚实有才,被一曾姓大户聘请为家塾老师。

这曾姓大户是紫荆山区“四大家族”之一,冯云山将这家大户全族发展成为信徒,由于这家人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所以门徒日渐多了起来。

杨秀清、萧朝贵也在此期间入会。

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其实非常辛苦,白天黑夜,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他的理论像“病毒”一样,侵入一个个不太设防的大脑中。

一共大约2、3年时间,1847年,冯云山已经发展了2000多人,将当地一半人口发展成为教徒。

这个数字有多恐怖,我们对比洪仁玕的成绩,洪仁玕作为洪秀全的堂弟,也在家乡教书传教,几年间,只洗礼了五六十人。

要按这个速度,要想发动革命,估计洪秀全是熬不到那一天了。

冯云山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

因为他提出口号,加入拜上帝会,人人有饭吃(有衣有食),精准满足客户心理。

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一个新理念的提出,是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的。

相比之下,洪秀全在老家这两三年里,也写了几篇文章,我翻了看下,但内容不外乎让人敬拜上帝,劝人向善,享天福,持戒律等,絮絮叨叨,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洪秀全身无分文,所幸有朋友赠给他100枚铜钱,作为路费。

1847年夏天,洪秀全再次踏上去广西的路途,没钱不敢坐船,只好步行,路上遇到土匪,将衣物钱财抢夺一空。

此时的洪秀全陷入绝境中的绝境,只好写一封禀帖去衙门告状。

府官说,你被抢的地点不归我管,但见他可怜,送了他400枚铜钱。

洪秀全不敢再走旱路,一咬牙坐上了船,但害怕钱不够,每天只敢花几枚铜钱,吃一顿饭。

同船的有三个人,见他身体倍棒,却每天只吃一顿饭,知道他是没钱了,常接济他,下船后让船长免去他的旅费,并赠送了他一些路费。

当洪秀全到达紫荆山时,听说冯云山已经有大量会众,喜出望外。

在这些年里,冯云山一直将洪秀全视为教主,将他奉若神明,洪秀全迅速膨胀。

自卑的人必定是自大的,刚才还吃不上饭的洪秀全,此时又开始自大起来。

冯云山在这里传教三年啥事没有,但洪秀全以来,就要闹幺蛾子了。

两个月后,洪秀全带几个人去捣毁了当地人信仰的甘王庙等庙宇。

这是非常鲁莽的行为,此时是1847年,距离1851年金田起义,还有近4年,远没有达到要暴露的时候。

但洪秀全一意孤行,等于公然跟当地旧势力决裂,差点害死冯云山。

很快,当地有个王作新率领练勇,以此为借口抓捕冯云山。

就这样,洪秀全三年不见,一见面就让冯云山吃了官司。

而洪秀全在冯云山被抓后,又做了什么呢?

他溜了。

他说要去广州找两广总督申诉——根据《南京条约》,他们有传教的自由。

他一介草民,何德何能,能见到两广总督?

明眼人一看遍知,洪秀全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说是营救,其实不过是避祸,相当地没义气。

到了广州,发现两广总督已经去北京了,但洪秀全没有立马回广西,而是在广州住了3个月,并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好像并不着急。

最后,广西拜上帝教的穷兄弟们,牙缝里省钱,凑了几百串,上下打点,这才救出冯云山,而与冯云山一同被抓的人已经被折磨致死。

知县驱逐冯云山,让2个衙役,将冯云山押回原籍,走不到几里路,冯云山就说服这两个衙役。

他们不仅愿意释放冯云山,而且还愿意抛弃差事,加入拜上帝教。

从这里我们惊讶地发现,冯云山的忽悠能力简直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冯云山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文弱书生,他胆大,能干最脏最累的活,能跟各种种族,各种阶层的人打交道,上至豪门富人,下到赤贫工人,各种人都能搞定。

在狱中,他还编写了历法,可见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三寸不烂之舌,才干不输孔明的实干家。

冯云山出狱不久,就回广东找洪秀全,而洪秀全正悠哉悠哉地赶往广西,俩人恰好错过。

很多人都认为杨秀清、萧朝贵下凡时,洪秀全和冯云山俩人都不在,所以让杨萧钻了空子。

其实,并不是这样,萧朝贵第一次下凡时,洪秀全在。

而且当时不止他俩下凡,下凡的人很多。

根据《太平天国起义记》记载,当时有很多人突然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全身出汗,胡言乱语,有时候劝诫,有时候责骂,有时候预言未来的事。

会众们把重要辞句记录下来,呈给洪秀全鉴察,让洪秀全来判断这些言论的真假,最后他认证了杨秀清和萧朝贵。

洪秀全这个傻帽,承认了天父天兄下凡,等于给自己在人间找个爹,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不久,洪秀全也回广东,找到冯云山,说服冯云山也承认天父天兄下凡,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伏笔。

我们再回顾下,洪秀全回到紫荆山的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什么?

先坑冯云山入狱,再自己溜了,再次回广西后,亲口承认了天父天兄下凡。

他坑了冯云山,也坑了自己。

冯云山本来传教如火如荼,进展顺利,洪秀全一来,出了各种幺蛾子。

接下来,就是杨、萧二人疯狂攫取权力的时间,萧朝贵以安全保密为理由,将洪冯硬生生(从隔壁县石达开家)接到韦昌辉家居住,架空洪秀全和冯云山,以安全的名义,除个别人外,不准他们跟任何教徒接触。

洪秀全也乐得逍遥自在。

但很可惜的是,作为前期诸王中最有能力的冯云山,没什么事了。

但冯云山还是做了很多事,比如军事制度,初期太平军组织严密,作战灵活,有赖于冯云山编纂的《太平军目》。

清军形容太平军作战一开始寂静无声,接着少量兵出,又接着大兵压境,凶悍诡诈,久经沙场的军人不仅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再次印证了,冯云山的军事能力。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的生日,率领会众,正是宣告起义,打出太平天国旗号。

冯云山的地位是与日下降的,从一开始是二号人物,到后来起义的时候,冯云山只是一个后军主将,排在杨、萧之后了。

再到永安封王,洪秀全授予东王杨秀清,节制其他诸王的权力,这样就将诸王排名摆到台面上来,这一切都和洪秀全的软弱分不开的,其中细节,以后具体再说。

至此,太平天国6个王分成三派:

洪秀全、冯云山、石达开一派。

萧朝贵、韦昌辉一派。

杨秀清一派。

这六个王中,有三个王(杨萧韦)都是被迫纳入的,为将来的分裂埋下伏笔。

其实,杨萧韦等诸王都是冯云山培养的,反而爬到冯云山头上,如果没有大气量,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冯云山一开始,自己当老大,结果会好很多,说不定太平天国就成功了。

下面说说冯云山之死。

永安是太平天国占据的第一个府城,距离金田起义地点向北200里,在桂林市南300里。

从现存城墙来看,永安的城墙是不太高的。

在经过半年的休整,太平军开始突围,攻打桂林失败,一个多月后,北上到达湘桂边境的全州。

全州内大概有一千多守兵,太平军本不想进攻全州,路过时,城墙上有一个小兵擅自开了一炮,正中冯云山的轿子。

冯云山当场重伤,太平军非常愤怒,进攻全州城。

全州守军拼死抵抗,用煮沸的桐油、松脂、大粪等向下泼,太平军伤亡甚大。几天后,有个全州某幕僚,前来献全州布防图。

洪杨看后,决定在薄弱的西门掘地攻城,在某民户家里开始挖,一直挖到城下,用棺材装16担火药,将城墙炸开6、7米宽,攻入城内。

简又文在《全州血史》中说:城既破,胜军纵火焚烧,下令屠城,无论官民兵勇,老幼男女,一概不留,亦可见其仇恨之深矣。大杀三天,始下令封刀。全城兵民被屠杀者,或被焚毙者无数。

死者大概1000多到4000人不等(也有说万人以上)。

有人对全州屠城抱有怀疑,但我认为“屠城”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原因有3点:

第一,太平军应该是有选择性地杀人(杀吏和兵),古代富人大多数都是有功名的,家族人多,所以杀人也比较多。有时候街上混乱,容易造成见人就杀的现象,所以会被称为是屠城(即使这样,仍然是不对的)。

第二,敌方炮手开炮导致屠城的事,在北伐时也发生过一次。北伐军相对素质较高了,所以这种情况(因仇恨而屠城)并非不可能。

第三,假如没有屠城,对老百姓非常好,安居乐业,却被污蔑成屠城,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毕竟屠城是一件大事,无法瞎污蔑。

全州的知州的书信,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求救血书中也写:

幸好卑职守城,而贼无意攻城,沿江而下,是卑职和百姓的大庆也。

但不幸发生不测,卑职竭尽所能,只有一死。

他没有说是具体什么不测,但我们联系其他史料,这里的太平军突然调转枪头,一定是有原因的。

清军很快大批赶来,3天后,太平军从水路离开全州,在全州县城10里外的下游,蓑衣渡发生了血战,损失惨重。

太平军前期劲敌江忠源率兵埋伏,砍伐大松树拦在江中,架设数门大炮,可直轰江心。

在全州受重伤的冯云山,在此咽气,年仅约36岁。

冯云山各方面几乎都可以说是完美的,但运气不太好,说明有时候,人生运气比实力更重要。

冯云山死亡地点是在全州还是蓑衣渡,历来有争论,其实这两地相差只有10里,时间只差10来天。

李秀成和洪仁玕在自述中,都说冯云山在全州阵亡,他们的说法比较可信。

那为什么会有蓑衣渡阵亡一说呢?

是因为左宗棠在江忠源死后,在他的生平事迹中,写冯云山在蓑衣渡中炮死,算是江忠源的一大功绩。

这不过是为死人吹嘘功绩罢了,就连在江忠源给朋友的信中,吹嘘自己在蓑衣渡的功绩时,也没有提到轰死冯云山。

曾国藩在写江忠源碑铭时,提到蓑衣渡之战,但没有说冯云山身亡,在他命人编纂的《贼情汇纂》中,也说冯云山死于全州。

但有蓑衣渡当地老人,说当时确实有一个王爷在此去世,由此可能是冯云山在全州中炮,在蓑衣渡死亡。

其实二者时间相差很短,攻打全州9天,攻占后第三天早晨就离开了,所以时间上来看,完全有可能。

当时那个擅自开炮的清军炮兵,在城破后,跳城墙逃走了,后来当了个小官,多年后跟人说当时事情的经过,这个人的姓名籍贯,城内有很多人都认识。

有时候历史的走向是偶然的,这个小兵害死了冯云山,也害惨了全州人。

下面说说冯云山家人们的悲惨下场。

冯云山有母亲50多岁,还有个弟弟,冯云山一共有3个儿子(一说2个)。

我曾经想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写,冯云山的家人们的下场,但有个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所以一直没有写:

既然洪秀全派人把自己的至亲都接到广西,那为什么不接冯云山的亲人?

这个问题还没有人研究,有史学家也提出同样的问题,但目前也没有什么史料证实。

但我感觉无论什么理由,在这事上,洪秀全是负有很大责任的。

洪秀全一共派人3次回广州接家人。

第一次,是在起义半年前,这次很成功,将洪秀全的母亲,儿女,两个傻哥哥,妻室至亲族人都接到广西,跟洪秀全住一起。

第二次,是在起义后不久,洪秀全又派人,去接洪冯二姓其余族人来广西。

此人携带药箱,化装成医生走路回广东,但族人还没到时,太平军已经拔营而去。

因为起义已经爆发,清军派人来挖洪冯二人祖坟,捉拿洪冯族人:

冯云山的母亲、弟弟和二儿子都被捕入狱。

妻子和长子、三子幸运逃脱,藏在友人家。

冯云山的妻子被告密,被追捕得很急,逃到一个路边的小屋里,屋中人许诺帮助她躲藏,几乎就要脱险。

但不幸有一个乞丐妇女,瞥见她躲到屋里,告密获得几块赏元,云山妻子被捕。

第三次,1852年,起义一年后,洪秀全占据永安州城,再次派人回广东召集族人和信徒前来。

族人决定起义,但因经验不足而失败。

冯云山的长子到广州称为一名铁匠学徒,这铁匠不是好人,曾抢劫犯案,主动交出冯云山长子赎罪。

长子被捕入狱,但不承认是冯云山之子,清吏让他与生母见面,二人都流下眼泪,由此证明是母子关系。(后来,那位铁匠仍被斩首)。

至此,冯云山的母亲、弟弟、妻子和俩儿子都被抓入狱。

最后还剩小儿子在外逃亡,当时只有9岁,

此时是1853年,洪秀全已定都南京,前文提到的拒绝洪秀全当助手的洋牧师,名叫罗孝全。

此时,罗孝全想去南京找这位当年的落魄教徒,但没有路费。最后遇到冯云山的幼子和侄子,得到路费资助,决定带他们去南京。

罗孝全先带他们俩去上海,但是没有途径去南京,洋人的船听说是南王之子,都拒绝他们上船。

上海的小刀会得知南王之子到来,花了500大洋,买了一匹马,让小王爷骑在上面,在城内巡游。

所以,冯云山儿子在小刀会中这事,当时是人所共知的。

到1855年,上海小刀会突围失败,小刀会起义的副领袖,专门负责保护南王幼子,在突围之际还拉着他的手,但最后在混乱中,不知所踪。

至此,冯云山的所有至亲均被俘或失踪。

被俘的冯云山的亲人们下场如何呢?

想当然是非常惨的,清吏向上级请示,如何处置冯云山家人:

按照清律,谋反者的子孙应该凌迟。但如果审明不知谋反事情,无论是否成年,都先解京阉割,再发往新疆为奴。妇女发往各省驻防为奴。

现今冯云山长子十九岁,次子十三岁,都是冯云山亲子,冯云山母亲和妻子,桉例都应该如上处置。

至此,洪氏族人遇难40名,充军约70名。

从这些记录里,我们得知:

第一,洪秀全在起义前半年的黄金时间,先接自己亲人入广西,没有顾及冯云山的家属。

第二,后来虽然派人再去接洪冯二姓其余族人,但为时已晚。这里“其余”二字,说明亲疏有别,暴露出其自私的一面。

如果怕人数太多而暴漏,可以多派几波人,分次行动,广东到广西,也就一个月的路程,而半年时间都没有做好这件事,说明不上心。

第三,坐镇南京之后,似乎就没有再派人寻找冯云山的儿子们。直接把萧朝贵的儿子过继给冯云山称为“幼南王”,比较应付,不太地道。

没有冯云山,就没有太平天国,没有冯云山,估计洪秀全一辈子就只是个落魄读书人。

冯云山在各个方面,都吊打其他(大部分)诸王,他亲手创立的太平天国,被你争我夺,却毫无怨言。

大部分时间,冯云山跟洪秀全都是住一起的,看着洪秀全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不知道孑然一身的冯云山在得知自己至亲下场后,作何感想?

很多时候冯云山是沉默的,我想他虽沉默,但并不代表他不痛苦吧。

4 阅读:889
评论列表

人物图书馆

简介:还原真实人物,写有真正价值的文字